绣花节上彝家巧手铺开“色彩盛宴” 飞针走线绣出真金白银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比文字更古老的刺绣承载着古老彝族的历史和情感。彝家妇女用她们的巧手将飞禽走兽、山水花木用一缕缕彩色丝线绣成繁简虚实结合、形象夸张变形、色调反差强烈的五彩彝族服饰,给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表达,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做出了真金白银。古老的技艺,悠久的传承,丰富的文化,深厚的底蕴,永仁莲池乡“绣花节”给了彝家巧手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也使其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文产素描
把彝族历史文化穿在身上
直苴村赛装节的五彩斑斓还残留在视网膜上,莲池乡彝族老少们又在乡里铺开了“色彩盛宴”。中和镇直苴村搬迁到莲池乡居住的彝族群众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在元宵节期间自发组织一场“绣花节”。身兼“设计师”、“服装制作师”和模特的彝族少女在现场赛装、赛舞、赛歌、赛乐、赛刺绣,并开展彝族服装服饰展销、物资交流等活动。
现场灿烂缤纷的色彩随着光与影的流动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在这里,世界犹如万花筒般展现出绚丽的姿态。灿烂别致而不同寻常的服饰美,亮丽而不艳俗的色彩美,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无论姑娘、老人和小孩的礼服上都有用手工一针一线绣出色彩讲究、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图案,用最鲜艳夺目的大红、粉红为主色调,并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相搭配,从头到脚分别绣上奇异的图案和线条组合,粗看好像都差不多,但细观察,线条和图案均不相同,如有的绣上日月星辰,有的绣上风雨雷电,有的绣出山水花木,还有的绣出飞禽走兽,各类动植物以及人物都可以绣入。其构图繁简虚实,形象夸张变形,色调讲究反差对比,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都没有专门的学校,一件普通的彝绣作品往往需要彝族妇女付出10多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她们精心完成的彝绣作品用色大胆夸张、构图精美、针法灵活、针脚细密、工艺独特、色彩艳丽、寓意深刻、风格迥异,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一花一朵都是民族符号。一件件绣品就像一首首深邃的诗行,充满了诗意的灵动,流淌的是直苴彝族久远的民族之魂。一条条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道道山梁,其中红布条线是他们祖先迁徙的路线,人去世后要沿着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衣襟上的铜线绣是他们富足生活的象征,裤腿上的手挽手跳舞的图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左脚舞带给他们欢乐生活,整齐的屋角图案是他们曾经拥有的故土,坎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蓝天白云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地庄稼。鸡冠帽上的虎狼鹿狍则是他们狩猎生活的积淀;虎虎生威的虎头图案和艳丽多姿的红花图案,是他来世的夙愿……透过服饰,展现了彝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记忆着彝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变迁,折射出彝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挑花绣朵带来3万年收入
彝族女孩从蹒跚学步开始,就在母亲的飞针走线中感知了挑花绣朵的魅力。几乎在所有劳动的闲暇,她们的手中都捏着那颗银色的绣花针。所以,尽管搬迁之初移民们面临着土地少、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不习惯等问题,但彝族刺绣这门传统手艺却使得其成为移民们增收致富的二项产业。
“政府引导成立了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彝族刺绣也从最初的民间自娱自乐壮大到1000多人的彝绣队伍。形成了‘协会+经纪人+农村刺绣能手’的规范化经管模式。”莲池乡扶贫办工作人员邵云霞告诉记者,目前,彝绣产业显然已是全乡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
质量不高、出品慢、订单少、销路窄等是每个产业发展初期基本会遇到的问题。“乡上、村上想方设法帮助彝绣合作社找资金、学技术、闯市场,成立了彝绣合作社党支部。新建了绣房,购买了绣花机,还争取到妇联‘贷免扶补’贷款和玫琳凯公司的扶持资金支持。”邵云霞介绍,此外,还组织合作社社员和作品参加香港、北京等地举办的民族手工艺展示展销活动。现在彝绣合作社开起了3家分公司,发展社员236人、绣女1000多人,每年可生产绣品20多万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算下来,会员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绣女人均年收人有1万多元。其中就有15户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更有5户达到50万元以上。有的绣女用彝绣挣来的钱,为家里买了车,还在城里开起了店。”
典型特写
提起刺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心灵手巧的女性绣娘,然而在莲池乡却有着一位“绣男”,穿针引线的“针”功夫不但不逊于女子,甚至还胜过不少,订单多得绣到他手软。
记者见到起成聪的时候,他带来“绣花节”的产品只剩下两条绣片。用他的话说,他的东西通常都是“来不及展出就卖光了。”甚至身上穿的都只是机绣的马褂,原因是“东西都卖光了来不及做只能穿机绣的”。
这位40岁的男子虽然不善言辞,但手上功夫却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肯定,不少有经验的绣娘都夸他绣得又好又快。无论是包还是衣服,只要做得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甚至不少年轻人专门来找他定制结婚礼服。
起成聪告诉记者,他是5年前开始走上刺绣之路,起因是要在家帮妻子带孩子,开始他帮做刺绣的妻子打下手,分担一些简单工作,没想到,却越做越好,刺绣技能甚至超过了妻子。“现在老婆负责设计,我负责绣。”
起成聪家卖得最好的是包和衣服,一个漂亮的刺绣包不连设计他只要1~2天就能绣完,100元的价格也得到了当地人的热捧。相对复杂的衣服则需要半个月时间,但根据绣线的粗细不同可以卖到800~1800元。“2014年的时候一年可以卖1万元左右,去年能卖到2~3万元。”起成聪算了算,而一套服装如果不算人工,只算材料成本只要100多元。彝族自古对于刺绣没多少性别偏见,由于起成聪的技能超群,村里人更夸他“坐着就能赚钱”,还引起了一阵跟风。“村里有四五个年轻人也在学,我有时间也会教教他们。”
小彝绣蕴含大市场
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简易摊位上,放着绣片、衣服、首饰等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围观购买的群众络绎不绝。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副会长李晓丽就站在一片五颜六色中,身着一身她自己设计刺绣的黑色套装,显得与众不同。
“我身上的套装是西装款式的,刺绣图案提取自彝绣,用了蓝色做主色。”李晓丽告诉记者,这身衣服前几天还被国际名模、著名服装设计师马艳丽表扬过。在记者采访期间,也有不少人来问过。“这身3件套售价1200元,从我制作出来到现在已经订出去30多套了。”李晓丽自豪地告诉记者,同时,摊位上的小饰品、钱包等也出货迅速,不一会就只剩零星几个。“去年绣花节卖了4000多元,今年预计8000~9000元吧。”同时,李晓丽还告诉记者,她一年纯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
身为副会长,李晓丽自然绣工了得,在去年的“绣花节”比赛上,她的作品《龙凤钟》获得了二等奖,今年她也带了新作《传承与交流》参赛。在用料、工艺、图案选择上,李晓丽充分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
记者 欧阳小抒 文 刘普礼 摄(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