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是铸就信任的最美语言

11.03.2016  09:49

高高扎起的马尾辫,标准的普通话,娴熟的藏语,初见德吉央宗(简称:德央)就像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的小姑娘,很难把她同村党支部书记联系起来。然而,当问及白堆村的人口、耕地、人均收入、村里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时,德央却侃侃而谈,了若指掌。她以自己的实干、耐心,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和称赞。(人民日报3月10日)

短短5年时间,把一个后进村带入先进村的行列,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德吉央宗,在扶贫道路上,用实干精神奏响的最美乐章。回顾从被质疑到肯定和信任的过程,是她紧抓基层工作的要点:在群众最“盼”处出实招!在群众最“想”处见行动!在群众最“急”处抓整改!用汗水、辛苦和泪水浇灌出来的幸福之路。在新形势下,其他党员干部当学习德央的实干精神,坚持用行动说话,做到三行,让信任在实干中稳固升华。

以行动情,埋下信任的种子。德央在与群众初打交道时,也因为不懂得如何与群众交流而走过弯路。但她没有放弃,而是花三个月的时间,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代价,与群众常唠知心嗑,逐渐消除了群众的质疑,化开了群众心中的坚冰,才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坚实桥梁。因此,拉近干群关系,铸就干群之间的信任,就要戒掉“遥控指挥”或“部署命令”的习惯,把群众视为亲人,以群众接受的方式,走进群众的心里。群众才会真心侧耳倾听,把村干部当做自己人,接受党委政府的指导,让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以行入心,打造信任的符号。为何村民在德央初进村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很多大学生考取村官,不是为了服务基层,而是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种过渡。待有好的岗位就立马走人,留下一地鸡毛让村上扫尾。还有一些驻村干部,长期在镇上驻扎,群众长期找不着人,个人也不了解村民的疾苦。如此情况下,群众对这种村干部怎会有好脸色?相比之下,德央离家仅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却没有做“候鸟”干部,而是常年待在村里料理村务。不是她不想家,而是重任在肩,责任在心,让她无法沉浸在个人的温暖小窝中悠然自得。所以在适应农村生活,把自己打造成农村能手时,德央也成为村民心中信任的符号。边巴老人说“她做事我放心”,并不仅是单纯的评价,更是对信任的鉴证。
责任编辑:周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