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定向资金仍在银行体内循环 银行称不敢放贷
□本报记者 陈莹莹
市场人士对三季度最后一个月的信贷形势有些担忧。毕竟,7月信贷新增规模下降,尚未出炉的8月数据似乎也不乐观。
分析人士认为,定向降准以及此后推出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等一系列政策,表明相关部门对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但目前实际效果可能尚未达到预期。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走访浙江、江苏、广西和云南等地了解到,实体经济融资环境已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较普遍。这既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也有经济增速下行期间小微企业等信贷需求收缩的因素。
定向资金“去哪儿”了
在定向降准政策所释放的数千亿元资金中,到底有多少流向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时了解到,有不少定向降准政策所释放的资金仍在商业银行的“户头”里。广西、云南等地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受制于合意贷款(即央行[微博]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目标而确定的新投放贷款的最高限额)的安排,释放给我们的资金是不能放贷的。”业内人士称,合意贷款对地方城商行、农商行影响尤为明显,而这些银行往往是小微、三农信贷投放的“中坚力量”。
广西田东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其他地区不同,我们今年存款增长情况还不错。存贷比指标调整后,在账面上释放出不少流动性。但因为合意贷款的安排,对这些资金我们不能放也不敢放,因为要是打乱了安排好的额度和节奏,来年信贷额度就会减少。”
知情人士透露,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自然不能做“赔本买卖”。某些地方农信社就把账上的“闲钱”统一交给省联社,由省联社协调同业拆借、赚取利润,或是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通道业务,把资金投向房地产等领域。
一位农信社人士说:“对银行而言,虽然赚的不多,但基本等同于无风险收益。重要的是,每一分钱存款都要付利息,钱不‘转’起来我们怎么办?”
类似问题并非是“定向”之后才出现的。审计署此前发布的《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中央和地方财政存量资金闲置沉淀、金融领域部分资金出现脱实向虚倾向的问题。
据宏源证券统计,审计报告有4个市本级违反合同约定将108.62亿元债务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或其他项目建设等。跟踪审计8家银行贷款投放情况发现有3749.88亿元贷款通过同业合作、基金理财等类信贷业务投向国家限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房地产企业;有的企业通过贷款空转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