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战略,安阳市集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全力助推产业集聚区发展,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主要推动力。2014年,安阳市8个产业集聚区共实现增加值3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1%,完成税收16.04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比重达22.8%,可以说,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在全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眼于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利用全省179个产业集聚区统计监测数据,运用SPSS分析中因素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两种模型对各产业集聚区进行了综合实力分析,旨在找出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短板与差距,以期为全市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
一、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显著
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加快,要素不断集约积集,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2014年度产业集聚区达标晋级中,全市林州市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二星级,高新、汤阴、内黄、安阳县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1 、经济规模显著扩大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9家,较2009年增加53家,较2009年增长27%。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个数的比重由2009年的20%提高到31.5%,提高了11.5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5.53亿元,同比增长9.95%,是2009年全部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584.86亿元的2.4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重也由2009年的30.6%增长到2014年的43.3%,提高了12.7个百分点。2014年,产业集聚区拉动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3.9%。在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有6个,比2009年增加4个,占全市产业集聚区的比重达66.7%。
2 、投资规模持续增大
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增速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9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4个百分点。2014年,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是2009年投资的4.5倍;集聚区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38.2%,较2009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六年来,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2377.37亿元。2014年,全市在建亿元及以上项目197个,是2009年的6.2倍;全市产业集聚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讯、排污、土地平整等建设基本完善,环境保护等公用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备。
3 、集约水平不断提升
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09年五年累计下降64%,资源消耗水平显著下降。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按建成面积计算,下同)达45.4万元/亩,比2009年的增加28.3万元/亩;产出强度达30.5万元/亩,较2009年增加7万元/亩。产业集聚区企业研发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4.7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4 、主导产业效益突显
全市各产业集聚区在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取得了较好效果。从主导产业增加值业看,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增加值150亿元,占产业集聚区增加值的比重为41%,其中龙安区、汤阴县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84%、54%;从主导产业投资来看,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投资完成553亿元,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达73%,其中汤阴、林州、内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投资比重达71%、63%和51%。
二、安阳市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比较
因子分析和K-均值聚类是统计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而K-均值聚类就是将事物按既定的指标予以归集分类,即给定一个数据点集合和需要的聚类数目K(K由用户指定),K均值算法根据某个距离函数反复把数据分入k个聚类中,从而达到分类的目的,由于其简洁和效率而使K-均值分析在聚类分析中最广泛使用。
为准确把握安阳市产业集聚区的总体竞争力,我们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因子分析与K-均值聚类分析两种模型分别对全省18个省辖市、179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综合实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选取的对比指标包括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主导产业投资占比等6个指标等。
1 、18个省辖市产业集聚区因子分析和K-均值分析
我们选取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主导产业投资占比等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KMO=0.729,表明适合作因子分析,18省辖市因子得分如下:
省辖市 | 因子得分 | 省辖市 | 因子得分 |
郑 州 | 2.90 | 许 昌 | 0.12 |
开 封 | -0.61 | 漯 河 | -0.51 |
洛 阳 | 0.91 | 三门峡 | -0.64 |
平顶山 | -0.68 | 南 阳 | 0.54 |
安 阳 | -0.40 | 商 丘 | 0.79 |
鹤 壁 | -1.28 | 信 阳 | 0.20 |
新 乡 | 0.21 | 周 口 | 0.34 |
焦 作 | 0.34 | 驻马店 | -0.15 |
濮 阳 | -0.36 | 济 源 | -1.73 |
从上表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全省18省辖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总体来说,郑州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枝独秀,整体竞争实力最强(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增加值前三甲均在郑州,分别是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前两名也分别被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和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占据),洛阳、商丘等紧随其后,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因子得分排名第12位,济源、鹤壁等产业集聚区由于集聚区少,实力较为落后。
K-均值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我们取K=5,即将全省18个省辖市产业集聚区分为5类,利用K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如下结果,18个省辖市被分为五类:第一类,郑州;第二类,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商丘、信阳、周口;第三类,南阳、驻马店;第四类,安阳、开封、平顶山、濮阳、漯河、三门峡;第五类,鹤壁、济源。
从增加值总量看,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增加值总量为371亿元,分别为郑州的23.1%,洛阳的45.6%,新乡的60.2%,焦作的55.8%,许昌的60%,商丘的73.2%;从投资上看,安阳市产业集聚区投资为553亿元,分别为郑州的37.3%,洛阳的44.6%,新乡的61.8%,焦作的60%,许昌的64.7%,商丘的53.1%,差距较为明显,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安阳市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实力。
2 、全省产业集聚区的因子分析
为了解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在全省的竞争实力,我们选取全省179个产业集聚区的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主导产业投资占比六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在对六项指标分别进行统计标准化处理后作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为:
解释的总方差 | ||||||
成 份 | 初始特征值 | 提取平方和载入 |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
增加值 | 2.53 | 42.17 | 42.17 | 2.53 | 42.17 | 42.17 |
投资 | 1.10 | 18.29 | 60.46 | 1.10 | 18.29 | 60.46 |
增加值增速 | 0.99 | 16.55 | 77.00 | 0.99 | 16.55 | 77.00 |
投资增速 | 0.70 | 11.68 | 88.68 | 0.70 | 11.68 | 88.68 |
主导产业增加值 | 0.46 | 7.67 | 96.35 |
|
|
|
主导产业投资 | 0.22 | 3.65 | 100.00 |
|
|
|
从上表可以看,上表中第一列为特征值(主成分的方差),第二列为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第三列为累积贡献率,由上表看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就达到了88.68%>85%,所以选取主成分个数为4。增加值为第一主成分,投资为第二主成分,增加值增速为第三主成分,投资增速为第四主成分,且这四个主成分的方差和占全部方差的88.68%,即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原来的6个指标可以用4个指标来解释。
2014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因子分析得分前20强 | |||||
名 称 | 得分 | 位次 | 名 称 | 得分 | 位次 |
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 5.21 | 1 |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 0.72 | 1 |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 | 3.87 | 2 | 新密市产业集聚区 | 0.68 | 2 |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 | 1.23 | 3 |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 | 0.65 | 13 |
睢县产业集聚区 | 1.16 | 4 | 温县产业集聚区 | 0.65 | 14 |
林州市产业集聚区 | 1.07 | 5 | 永城市产业集聚区 | 0.6 | 15 |
禹州市产业集聚区 | 0.98 | 6 |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 | 0.54 | 16 |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 | 0.85 | 7 | 郑州市中牟产业集聚区 | 0.52 | 17 |
郑州市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 | 0.85 | 8 | 郏县产业集聚区 | 0.52 | 18 |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 | 0.73 | 9 | 渑池县产业集聚区 | 0.49 | 19 |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 | 0.72 | 10 | 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 | 0.46 | 20 |
从上表来看,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占据综合实强前三强,这与其强大的规模总量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密切相关,2014年,前三名的产业集聚区分别实现增加值623亿元、348亿元、156亿元,完成投资319亿元、388亿元、192亿元,增加值分别增长27.5%、23.4%、29%,投资分别增长40.7%、132.7%、18%,总量规模较大,增速较高,综合实力较强。安阳市林州市产业集聚区以1.07分排名第5,是安阳市唯一进入全省产业集聚区因子得分20强的集聚区。
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因子分析得分 | ||
名 称 | 得 分 | 位 次 |
林州市产业集聚区 | 1.07 | 5 |
汤阴县产业集聚区 | 0.27 | 32 |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 -0.05 | 88 |
安阳县产业集聚区 | -0.22 | 123 |
安阳市产业集聚区 | -0.26 | 127 |
内黄县产业集聚区 | -0.48 | 156 |
安阳市纺织产业集聚区 | -0.63 | 171 |
安阳市新东产业集聚区 | -0.84 | 177 |
从安阳市8个产业集聚区来看,除林州市(第5位)、汤阴县(第32位)、高新产业集聚区(第88位)外,其他5个产业集聚区排名均在100名以外,主要因素是规模太小或增速较低,安阳市、纺织、新东产业集聚区增加值总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产业集聚区总量÷179,下同)的34%、6%、9%,投资总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9%、21%、11%,而内黄县增加值增速仅增长1.3%,新东产业集聚投资更是下降37.6%,总量小、增速低,综合实力弱,必须加大力度,加快发展,才能量速齐下,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三、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总体经济规模偏小
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在全省18地市产业集聚区中主要经济指标(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上位次上在第13、14位,处于下游水平。近几年来,在全省179个产业集聚区中主要经济指标位次靠前的只有林州市产业集聚区,其余均在中下游徘徊,在100名开外的居多,2014年有2个产业集聚区降为省级产业园区。在全市产业集聚区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的有林州市、汤阴县和内黄县产业集聚区,在完成增加值上,也仅占到排名第一的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的25.5%、10.2%和6.6%。
2 、个别集聚区主导产业不突出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产业集聚区都基本形成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发展下游和配套关联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初步产业集聚。但是,主导产业仍不突出,企业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配套、协调效应,全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在40%左右,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进而影响集聚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分集聚区看,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有安阳市(龙安区)产业集聚区85%,其次是汤阴县产业集聚区54%、安阳县产业集聚区47%、内黄县产业集聚区47%、林州市产业集聚区31%,其余均在30%以下。
3 、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产业结构类同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的有6个产业集聚区,占66.7%;涉及农副产业、食品产业的有2个产业集聚区,占总数的22.2%。现代电子信息只有1个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类同不仅使各个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激烈竞争,而且还使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加剧,区域分工形成较为困难。
4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全市各产业集聚区普遍研发投入强度低,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水平低、装备更新速度慢,新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当前全市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林州市产业集聚区,其他集聚区则很少,甚至有些是空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使企业缺乏活力。一是全市产业集聚区内入驻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少。二是集聚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普遍缺少研发机构,全市产业集聚区内科技研发中心数量不足100家。三是科技研发投入资金不足,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仅4.7亿元。四是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较少,基本上都集中在高新区,其他产业集聚区内科技人员不足千人。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近五年建设发展,安阳产业集聚区实力不断壮大,区域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虽然还存在总量规模偏小、集聚性不高等问题,但只要我们对症下药,做强长处,补足短板,全市产业集聚区就一定能够发挥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引领安阳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 、以现有资源为依托,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也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安阳市产业集聚区要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择优布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竞争优势,切实提高主导产业的水平和效益。林州、高新、新东产业集聚区要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安阳县要围绕钢铁产业,在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上做文章,延伸钢铁产业链;汤阴县要依托食品、医药产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制造上下功夫,把“农”字做大做强;内黄县要在陶瓷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向保持现有建筑陶瓷的基础上,向高端陶瓷、工艺陶瓷要效益、上档次,提高产业竞争力;纺织产业集聚区要重点围绕纺织产业,依托柏庄全国内衣市场的平台,配套纺织产业发展,并向高层次服装产业迈进;龙安区要稳得住有色铅产业,拓宽有色产业链条。通过依托各自有利资源,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形成每个集聚区都有优势产业,各个集聚区之间良性竞争、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发展格局,切实增强全市产业集聚区的整体竞争力。
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的增长极
项目建设是产业集聚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大总量、做强优势、弥补不足的重要载体。按照价值规律,研发阶段和下游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效益,各产业集聚区要在招商引资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紧紧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的下游产品招商,实现产品在区内的成本互降、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加强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企业的招商力度,这类企业不仅可以提升集聚区档次,而且也可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创新支持。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要有所不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两高一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严格禁止,对于已经过剩的传统产业要严格审核,确保集聚区按照“四集一转”的目标健康发展。
3 、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需要政府与企业通力合作,政府要为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性支持,除财政直接投资外,还积极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牵线搭桥,采取政府牵线、银企合作、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为企业融资,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择机上市,吸引更多的股民投资。同时,企业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职工入股、择机上市等形式,吸引各类资金进入企业,并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4 、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强研发投入是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的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全市应鼓励、激励企业加强对研发的投入,通过研发提升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竞争能力。同时,技术创新需要人才去完成,这就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激励创新的人才政策,吸引、稳定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同时,为人才的发展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既能招的来,又能留得住,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