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321”:“菜单式”文化服务乐了百姓
近期,每周三、五、六,安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大四学生卢志娟都会到安阳市文峰区文化馆,参加安阳市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项目,她的工作是给凤舞美韵艺术团编排节目。卢志娟说:“通过共建活动不仅能到基层得到锻炼,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而且还有机会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调研,了解群众文化的需求。”
如今已经62岁的凤舞美韵艺术团团长赵凤梅更是坦言她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她说:“以前跳舞靠感觉,就是图个锻炼身体。现在可不一样了,免费受到了专业的艺术培训,业务水平提高了很多。”
像卢志娟和赵凤梅这样,从“321”共建活动中受益的人还有很多。安阳市“321”公共文化共建项目始创于2013年,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安阳市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相继建成,但是由于文化专干不专、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基层活力不足,部分站所甚至成了“空壳”的问题。在这个项目中,“3”指的是政府、高校、社区三方合作;“2”就是打造实践基地、培训基地两个平台;“1”就是指一个核心: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
该项目自实施以来,首先在安阳市文峰区石袁社区、汤阴县城关镇文化站、安阳县水冶镇文化站、北街村文化大院进行了试点。2014年在全市进行推广,2015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可谓是一步一个台阶。
“如今,全市参加共建的高校,从原来的安阳师院音乐学院1家,发展到安阳师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4家;参加共建的学生由去年的31人,增加到2015年的107人。2016年第一批又有51名学生加入到共建行列中,暑期还将有第二批大学生奔赴基层;培训内容由原来的声乐、舞蹈等专业,向书法、摄影、国画等艺术门类拓展;参加共建的社区,如今已经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安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321”活动的出发点就是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安阳市多次召开县区座谈会,组织学员,深入基层完成了2000多份群众调查问卷。来自座谈会的专家意见和调查问卷中的群众反馈就像行动指南,安阳市“321”公共文化共建项目创建办公室根据这个指南,对各地有针对性地配备大学生教员,并进一步优化培训计划和培训教案。
随着共建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安阳市原先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文化专干水平不高等迫切问题,乡镇、社区文化阵地也活了起来。不光原有设施用了起来,各级还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采购器材、配套设备和高校学员的交通补助。活动期间,有的群众甚至将家里的电子琴、音箱、乐器搬到了培训班。项目激发了基层文化活力,盘活了文化资源,提升了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安阳市“321”共建活动累计开展群众文化培训300余期、各类演出80余场,培训基层文化骨干超过9000人次;基层新增文化队伍90余支,活动受益群众达到20余万人。
随着活动的进行,又有新的问题浮出水面。以往每年的共建活动都是在三四月份开展,群众反映时间太短,学生也反映这段时间要忙着写论文,找工作,顾不上。为了最大限度地给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安阳市又开始着手把共建活动常态化、特色化。
安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手风琴教学室主任段君杰,每周都要到安阳市文峰区文化馆为彩虹手风琴艺术团的团员们进行公益辅导。“经他辅导,去年我们派出去韩国参加亚太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的选手获得了中老年开放组金奖。”安阳市文化馆馆长张君芳告诉记者。
这个获得金奖的彩虹手风琴艺术团其实还不到“两岁”,该艺术团的诞生,正是得益于安阳市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项目的延伸品牌“321”公益课堂。
近年来,安阳市文峰区在全面铺开共建培训活动的同时,精心打造了“321”公益课堂、留守儿童公益培训班和“心声家园”残疾人公益培训班3个特色项目。这些特色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群众的地域文化需求,有效覆盖了社会弱势群体,又为共建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特色活动不仅文峰区有,殷都区精心打造了文源社区公益培训品牌,北关区、龙安区开展的特色培训,林州市的红色歌曲专题培训,汤阴县的岳飞战鼓培训,还有安阳县的特色乐器培训……这些都让群众闲暇时有了好去处,精神有了寄托。
安阳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安阳市将继续围绕基层文化建设薄弱环节和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深化和拓展活动内容和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