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空了,留言簿满了!这段经历刻骨铭心
8月8日一早,已在新乡市一中老校区受灾群众安置点住了12天的李秀秀早早醒了,今天她和儿子、女儿将要撤离安置点,返回卫辉市北仓西街的家中。
前一天,李秀秀就被告知已具备回家入住的条件,归心似箭的她一早起床就开始忙碌起来。慌张来时的干瘪行囊,如今被塞满了学校准备的铺盖被褥、雨靴、牙刷、肥皂、手套、毛巾等生活物品,甚至蔬菜、粮油、牛奶、方便面。整理完毕,她敲开了宿管老师高平值班室的门登记报备:我们要撤离回家啦!
直到当晚8点24分,最后一名居住在安置点的闫震登上卫辉派来的大巴车,新乡市一中两个校区安置的受灾群众人数完全清零。
看着曾经热闹半个月的宿舍楼静悄悄的,高平突然有些不适应。收拾卫生时,高平发现了挂在宿舍里的留言簿,翻开一看,高平的眼眶湿了——
“不用我多说,这几天老乡们都有目共睹,在这里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都把我们安置群众当亲人,竭尽所能地帮助、照顾我们,给我们提供最好的食宿,开放了图书馆,安排了老师辅导孩子作业。一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挡风避雨的家……”
“在安置点,我们不仅感受了到大家的热情和爱心,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学校领导、师生天天陪着我们,市里的领导也经常来看望我们,让我们倍感温暖。卫辉人一向勤劳能干,努力往前奔,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高平记得,写下这份千字留言的是卫辉市二完小的数学老师刘芳芳。7月26日,她和姐姐一家10口人从卫辉西后街转移到新乡市一中老校区安置点。这次洪灾中,她的家庭受损严重,房子进水、汽车被淹,一家人攒下的家业几乎都被浸在了水里。8月4日,刘芳芳和姐姐已返回家中。
卫辉华新棉纺厂退休职工常德成留言说:“得亏了党的政策好!安置点管理有方、组织有序,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还安排了寝室长,一家人吃得好、住得好,能吹空调、能洗澡,天天见肉,还能吃上最爱的饺子……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大家心里有底,一点不慌。人要懂得感恩:感恩党、感恩国家,回报社会。”
同一时间,一直坚守在一中东校区的赵文鹤老师也在读着老乡们留下的留言簿。赵文鹤和爱人赵洁都是党员,半个月来,夫妻俩顾不上8岁和5岁的两个孩子,几乎一直待在学校安置点。
“感谢一中的红石榴志愿者们,谢谢你们帮我渡过了这段难忘的日子,你们的笑容非常亲切,我会永远珍惜这段一中记忆……在安置点的这段经历,为我上了一堂最好的思政课,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
赵文鹤记得,这份字迹娟秀的留言,出自于刚刚大学毕业的任玉东之手。7月20日暴雨过后,任玉东所在的卫辉市朝阳花园小区停电,她和父母、弟弟以及80多岁的姥姥、姥爷被困家中。7月28日,任玉东一家人乘坐冲锋舟撤离,后来被安置到这里。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任玉东还主动站出来,积极投入到中共新乡市第一中学委员会第12党支部(临时)的工作中,并被推选为支部组织委员。
“在一中生活了9天,我们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妥妥当当,孩子们还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最要点赞的是那间图书室,我在那儿看了《小王子》和《瓦尔登湖》。这些天,抛去避难的本质,还真是过了一段儿不可多得的向往的生活,我们这段向往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更离不开一中教师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记得第一次开寝室会时,魏主任连轴转工作了几天,站都有些站不住了,也要把爱心人士捐赠的奶粉及时发到各个寝室……”
“近日心里一直都很难受,像在做梦,这么大的水灾,把我的精神击垮了。我得面对现实,自从我来到新乡市一中,身边都是关心我的人。来这儿一周了,充分感受到了温暖。我们回到卫辉会更加努力,早日将家乡建成美丽的家园,到时,欢迎你们到卫辉做客!”
顺着厚厚的留言簿往下翻,每一页的背后,都是一个暖心的故事。
7月的那场暴雨洪灾后,新乡市一中老校区、东校区分别设置了受灾群众安置点,先后接收、安置以及转移卫辉市、牧野区和部分鹤壁浚县群众共800余人。半个月时间以来,该校党委动员组织1500余名师生志愿者,全力服务受灾老乡,不仅为受灾群众提供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和干净整洁的住宿环境,还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设了卫生防疫知识、健康心理疏导、党史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和学生学习辅导班,组织开展了戏曲专场、跳广场舞、为奥运健儿加油等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受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他们共度一段难忘的时光。
“撤离安置点后,留言簿上的故事还在继续。”新乡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王伟表示,如今,洪水早已退去,老乡们相继返回家园。但这些留言见证着那些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日子,也让人感受到一群人、一所学校和一座城市的温度。细细翻阅墙上的留言簿,每一页留言背后,都留下一个暖心的故事。(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代娟 通讯员 郭宗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