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未确定”的药能吃吗?
●儿科近八成药物无儿童使用许可,但无许可≠不能用,医生可根据相关指南用药
●专家提醒,六类药物儿童最易滥用,用药时应避开这些误区
专家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主任药师何艳玲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中13.4%发生在儿童身上,涉及的药品中,抗生素为首,其次是中药和生物制品。问题出在哪儿?儿童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显示,1/4的问题都在于用药时把孩子当成了“小大人”,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成人化。在市面上,90%的药品都没有儿童剂型和包装,高达79%的药物在没有获得儿童使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
不过,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因为无许可≠不能用。不少儿科药物的使用在国际上已有共识,只是缺乏针对我国儿童的安全性数据。儿童不同发育时期用药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有哪些药物最容易被滥用?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主任药师何艳玲一一为读者进行了详解。
问题:
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涉及抗感染药的最多
监测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12.9%,新生儿高达24.4%。其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有13.4%都是发生在儿童身上,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即抗感染药,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最多,其次是中药和生物制品。死因多为过敏性休克,“儿童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以全身性的过敏反应最多,万一喉头水肿引起窒息,不是在医院里发生的话,很难抢救过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主任药师何艳玲说。
据统计,在儿童不合理用药处方中,24.7%是属于使用药品的剂量、剂型成人化。何艳玲表示,市面上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和包装,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药物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另外,24.1%的不合理用药是药理作用相近或相同的药品重复使用所致。何艳玲提醒,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喂药难,图方便而同时喂几种,可能就忽略了药物之间的重复使用。还有接近两成的问题是使用剂量不准确、疗程不够,比如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发烧快点好,间隔不到4小时又喂一次药,或者本该坚持用药的疾病,看见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
近八成药无儿童使用许可
但无许可≠不能用
也许不少家长都发现过,医生开给孩子的药,说明书上写着“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数据”。有文献统计,高达79%的药物在没有获得儿童使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这是因为要获得对儿童群体相应数据,就需要在国内针对儿童进行临床试验,但儿童试验对象招募困难,生产商的动力、投入也不足,很难开展工作。
不过,何艳玲介绍,没有许可并非不能使用。儿童用药问题不光发生在我国,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国际上的专家们已经达成了不少共识并形成标准,如2010年6月WHO发布《儿童标准处方集》,包括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0~12岁儿童疾患的信息,世界各地的医生都可获得与这些儿童药物有关的推荐用法、剂量、副作用及禁忌证等方面的标准信息。
她也提醒家长,孩子出现药物过敏一定要记录在案,看病首先要和医生讲清楚遗传病、过敏史等信息,“病历上往往记载了这些重要信息,每次看病都换新病历,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
专家提醒:
六类药儿童最易滥用
1.抗菌类药物
何艳玲介绍,感冒不需要第一时间使用抗生素,感冒多是病毒引起,抗生素对此没有效果。另外,感染性腹泻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况且城市里有不少孩子腹泻是因为吃太多、太杂引起的,也不应该使用抗生素。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基层不少医院会使用地塞米松、强的松等激素退热,确实立竿见影,但这么做掩盖了病情,不但没有治本,孩子还要承受副作用。在门诊用糖皮质激素类作为“退烧药”不可取。
3.解热镇痛药
儿童最好在医生指导和推荐下用药。3个月内小儿不推荐使用退烧药,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温。3个月以上儿童体温≥38. 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用药。
4.营养药及保健品
包括维生素类、含激素成分的进补类营养品、免疫球蛋白、各种调节免疫功能的制剂以及钙、锌、铁微量元素制剂等,都不应该随意买来吃。
5.增高与益智类药
这两者都与遗传有关,后天改变不可靠。
6.盲目相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对孩子来说,最安全的药是以前用过没有问题的药。”何艳玲表示。
小贴士:
不同时期用药需知
1.新生儿期:
宝宝各项生理功能还不完善和协调,一些药物的使用剂量甚至需要按照“日龄”来计算。由于新生儿体液比成人多得多,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成人都有区别。有些药物口服后吸收量和吸收速率较成人增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有些药物口服后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较成人减少,如苯妥英钠、核黄素、庆大霉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口服后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较成人相似,如地高辛、地西泮、磺胺类、头孢氨苄等;而地高辛、洋地黄类、磺胺类、氨基苷类、林可霉素类等,则可能引起蓄积中毒。
新生儿口服药物吸收差异较大,不可靠,难以预料;肌内或皮下注射吸收不恒定,也不建议;而静脉注射吸收最快,药效最可靠。另外也要根据具体药物选择给药途径。
新生儿要慎用外涂药。新生儿皮肤没有发育完全,一般不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浓碘酊等,以免使皮肤发生水泡、脱皮及腐蚀,切忌使用胶布、氧化锌药膏及中医膏药。局部涂药面积不可过大,浓度不宜太高。如硼酸,一般用于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但新生儿皮肤通透性好,如果用于大面积皮肤涂药治疗,则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会引起全身水肿,如有湿疹等需要使用的情况,在患处涂薄薄一层就好。
2.婴幼儿期:
有些药物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警惕中枢神经抑制性药物对智力、听力等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关注母乳妈妈用药对乳儿的影响:母乳妈妈服用镇静剂、饮酒都会让孩子昏睡,客家地区有让乳母吃米酒的习俗,注意与喂奶时间错开两三个小时。
药片对孩子来说较难吞咽,给药宜用液体制剂。保济丸颗粒那样的药物,对孩子其实很危险,药片进入气道的意外时有发生,所以绝对不要让3岁以下孩子吞服。任何硬颗粒的药物都要碾碎,用水调成糊状服用。7岁以下也最好不要服用硬的固体颗粒。
3.学龄前、学龄儿童:
能够口服药治疗的一般病症,应尽量避免注射给药,但应注意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和给药的安全性。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对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差,易受外界或疾病影响而引起平衡失调,应注意药物引起的低钠、低钾、酸中毒等现象,特别是酸中毒时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另外,有些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听力、肝、肾功能、营养吸收等。
当孩子过了十岁后,由于激素分泌改变,生长发育特别快,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要注意有些药物长期应用可影响生长发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