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幼儿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今年2月,许昌市启动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图为即将竣工的鄢陵县一高综合楼和广场建设项目
5月26日,2017年河南省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省学前教育食育实践基地举行
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
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河南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河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和《河南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以下分别简称《攻坚计划》《行动计划》《提升计划》和《办法》)。“三计划一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三计划一办法”的总体思路?如何把握“三计划一办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措施?如何促进学前、高中、特殊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负责人。
社会各界对办好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三计划一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出台“三计划一办法”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这一表述与之前国家的政策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更加突出了公平和质量这一教育主题。今年9月份以来,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对新时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二孩政策落地,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我省的“三计划一办法”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地方配套文件研制出台的。
二是着眼于解决我省高中、学前和特殊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通过实施普通高中改造项目、职教攻坚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我省高中、学前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0.4%、85.14%和90%,均高于或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是,目前我省高中、学前和特殊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高中阶段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普职发展不协调,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普通高中大班额问题突出。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公民办发展不协调,优质普惠资源短缺,“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问题突出,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加快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特殊教育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学前、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困难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学前和特殊教育目标的实现,制约我省高中、学前和特殊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三计划一办法”势在必行。
实施“三计划一办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设计,请谈一谈“三计划一办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答:“三计划一办法”是我省“十三五”期间高中、学前和特殊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对于指导我省高中、学前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
《攻坚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责任,科学规划、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完善机制、注重长效,着力解决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低、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等突出问题。
《行动计划》:把“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作为立足点,把“扩资源、健机制、提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强调要落实政府责任,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公益普惠,强化机制建设,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提升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统筹推进、普特结合,尊重差异、多元发展,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着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
“一办法”:本着解决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这一突出问题,对小区配套园如何规划、配建、移交等逐一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
三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设定的?
答:三个“计划”针对不同发展领域提出了相应发展目标。
《攻坚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普及公平优质的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毛入学率不低于85%。
设定92%和85%这两个普及性指标的主要考虑:一是到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这也是《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的目标。目前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92%的目标高于国家要求2个百分点,与我省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的位次相符。二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毛入学率不低于85%。我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重点在贫困地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5%”。因此,85%是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底线指标。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普及和普惠,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普惠性资源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5%左右。
设定90%和85%这两个普及性指标的主要考虑:一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高于国家要求5个百分点。2016年我省在园幼儿40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14%,高于全国近8个百分点。据测算,到2020年全省适龄幼儿数将增加到500万左右,按照三期行动计划规划每年新增在园幼儿15万人计算,到2020年全省幼儿园可提供学位450万个,90%的指标设定是积极稳妥的。二是普惠性资源覆盖率稳定在85%左右,高于国家要求5个百分点。根据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扶持民办幼儿园项目”统计数据,2016年我省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实际已经达到85%,经过四年持续努力,普惠性资源覆盖率稳定在85%左右是可以实现的。
《提升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招生规模显著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要求各地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的主要考虑是:目前我省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0%,与国家平均水平持平。2020年要与国家同步实现95%的普及目标,一是要增加除三类残疾(智力、视力、听力和语言残疾)之外的其他残疾类型儿童少年和重度、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机会。二是要大幅提高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下一步,省级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各省辖市也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三计划一办法”提出了哪些重要举措?
答:《攻坚计划》五大举措: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编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继续实施高中改造项目,改善全省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整合弱、小、散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普职结构。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科学核定学校办学成本,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各地制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加快化解高中阶段学校债务。
三是完善扶困助学政策。落实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的政策,逐步提高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为学校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普通高中短缺学科教师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加强县域内教师统筹调配力度,探索建立校际之间教师共享机制。
五是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积极推进职普融通,试办一批综合性高中。建立省域内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机制,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行动计划》四大举措:
一是扩充普惠资源。通过新建、扩建或盘活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因各种原因停办、闲置的教育资源,加快建成一批城区公办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确保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落实每个乡镇举办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到2020年,彻底消除公办中心幼儿园“空白”乡镇;加快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制定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及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推进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工作。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健全“省、省辖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集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确保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采取公办园举办分园区的形式,扩大公办学位供给。建立健全投入机制,通过对公办园实行生均财政拨款综合定额,对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奖补,动态调整公办园收费标准等措施,着力解决财政保障能力不强、普惠资源扩充困难、合格教师难招难留等问题。其中,作为三期计划重要配套文件,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共同制定的《关于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通知》已经省政府第1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各地。
三是稳定优化教师队伍。实施师资补充计划,采取核定编制、事业编制总量内合理调配、区县统一招考管理等方式,及时补充合格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生均财政拨款方式,支持解决好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四是加强管理指导。推进县域、镇域一体化管理,发挥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范办园秩序,将无证园整治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范畴。开展食育课程研究,打造河南学前教育名片。
作为《行动计划》的重要配套文件,《河南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保障城镇适龄幼儿就近“有园上”“上得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件针对目前小区配套园存在的该建未建、不按标准配建、建成后挪作他用或闲置、办成高收费民办园等问题,从规划、用地、建设、移交、举办、监管等方面逐项做出详细规定。下一步,按照国家要求,省教育厅将牵头制订专项整治方案,确保2018年年底前整改到位。
《提升计划》五大举措:
一是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落实“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实施销号管理。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不同方式,满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
二是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试点,根据需要设置特殊教育幼儿园。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依托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办好河南省盲校,设立盲人高中部。大力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办好适合残疾人学习的相关专业,增加招生总量。重视发展残疾人继续教育。
三是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加年度预算;学前教育按照生均10000元标准执行;普通高中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同类标准执行;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2-3倍确定。按照有关政策和标准对残疾学生予以资助。
四是健全专业支撑体系。组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支持市、县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资源中心,为辖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提供巡回指导和支持服务。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培养渠道,每年从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名额,定向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提高教师待遇,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
最后,请您总结一下“三计划一办法”为老百姓带来了哪些民生红包?
答: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将为老百姓送出六大民生红包:
第一个红包——幼儿入园更加方便、普惠通过实施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今后城乡幼儿入园将离家更近,家庭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减轻。幼儿入园更加方便、普惠。
第二个红包——幼儿健康更受关注
贯彻食育为儿童一生健康发展奠基的基本理念,推进食育课程建设,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让河南的儿童吃得健康、玩得开心,享有快乐童年。
第三个红包——幼儿教师待遇更有保障通过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综合定额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奖补政策,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将逐步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民办园教师工资待遇将依法得到保障。
第四个红包——普通高中不再挤
通过编制实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有计划、分年度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到2020年,全面消除普通高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56人以上的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0%以内。
第五个红包——初中毕业生升学路子更宽为实现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的预期目标,2017年我省试点举办了综合高中班,安排年度专项招生计划1.2万人。学生录取后先注册中职学籍,在综合高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合理引导普职分流,在当前的普高、中职招生之外提供第三条升学路径,给初中毕业生更多选择机会。
第六个红包——残疾学生入学机会更多,家庭负担更轻
落实“一人一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零拒绝,全覆盖;推进“两头延伸”,残疾儿童入园、残疾高中毕业生上大学机会更多;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将享受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12年免费教育,在学前和高等教育阶段将获得更多资助。
(记者 王晖 周晓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