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孩子“入学季”成爸妈“求人季” 不刷脸就得刷钱!

26.08.2014  19:42

 

每年的开学季,都会有不少家长为孩子四处奔波

每年暑假,孩子们放假了,可不少家长开始忙碌了——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分到好班级,甚至排到一个好座位而到处求人“照顾”。昨天,郑州市中小学正式开学,乔先生终于松了口气:女儿能去他们看中的学校读书了。之前,他为了孩子能入学,到处求人,最终“功德圆满”。

现象

孩子入学季  爸妈求人季

8月13日,在外地出差的乔先生匆忙赶回郑州。朋友帮他约了某区教育部门一位领导,当晚一起吃饭。

按政策,女儿也能上一个离住处很近的小学,但乔先生相中了不在片区内的另一所“更好”的学校。

此前,他求另一位朋友帮忙,联系上了该小学领导。对方同意让他女儿入学,开价2.5万元,不含借读费。

为了孩子上学到处求人的家长,不止乔先生。

今年春节过后,郑莹就开始托关系为女儿开证明、跑学校、求名额。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家几乎每两天就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商量对策、想想还能再托哪个人。

“我是老师,特别能理解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如果我什么也不做,任由孩子随便上一所学校,心里会觉得对不起孩子。”她说。

也因此,无数家长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希望多找几个人,多找几条线,结成一张大网,“网大了,总能网住一所好学校吧。”

故事

A  求对了人  保安也能帮上忙

乔先生之前还有过一次成功的求人经历。他觉得,一定要找对人。

今年春节前,他帮侄女从开封转到郑州上学。当时,乔先生先找了俩朋友到金水区某小学说情,学校以不招收五年级学生为由拒绝了。

后来,他去学校打听情况时,遇到了一个开封口音男子。搭上话后,乔先生得知,该男子在学校承包食堂。

乔先生觉得有戏:能在学校承包食堂的人,应该有过硬的关系。果然,男子说,自己有个亲戚是某教育部门的领导。乔先生跟该男子攀起了老乡交情,并说侄女上学求人不成的事儿,男子爽快应承了下来。

第二天,乔先生就给男子送去了烟酒。学校开学时,对方给乔先生送来一张“条子”。乔先生拿着“条子”,只交了5000元借读费就入了学。

同在郑州的王林,由于“人脉广”,常有朋友求他帮忙解决孩子上学的事儿。王林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个家长想让孩子入某“名校”,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关系,“想送钱都送不出去。”

一次,他跟该校保安聊天时得知,对方就能帮助孩子上学。这名家长将信将疑,给了保安几千元钱,居然真的成功了。

B  求人不成  中学校长想改当小学老师

也并不是所有的求人都能成功。就在13日晚上,乔先生做东的饭局中,一位张姓男子就讲了一件有钱也没上成学的事儿。

郑州市某中学有位副校长,家附近有一所小学,可由于“居住地和户籍不统一”,孩子一直办不了入学手续。

该副校长提前半年就开始到处求人。据张先生转述,“但凡沾点儿边的人,电话都打了很多遍,入学的事儿还没解决。”

小学报名前,该副校长又去求某区教育局的一位朋友,跟她一起去找学校领导,还拿了5万元钱。最终,她又带着5万元钱出来了——校领导拒绝了她,因为入学压力太大。

出来时,副校长眼睛都红了。她说,自己不当中学副校长了,要去小学当老师,“求了那么多人,自己的孩子都上不成学。”

像这位副校长一样,求了一堆人也没办成事儿的家长不在少数。就连她本人,也曾拒绝过求她的人。

做过多年“上学中介”的王先生说,这些到处求人的人,有三分之一是在划片时被划在了离家近的学校之外,还有三分之一是想上个名校,另外三分之一是年龄不够、没郑州户口、户籍跟居住地不一致、手续不全等原因。

说法

刷脸还是刷钱  你总得选一个

郑州很多“幼升小”“小升初”等QQ群异常火爆。群里,有很多“上学中介”出没。甚至,有些群专门为无人可求或不想欠人情的家长提供服务,每所学校都有明确的价码,1.5万元~5万元不等。

“中介”刘先生早已摸清了这些家长的心思。在他看来,如今甚至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不求熟人帮忙,直接花钱办事儿。群内一位家长算了笔账:求熟人帮忙,要先请熟人吃饭、送礼品,再给一笔活动经费,送给关键人物的钱一分不能少。最终,事办成办不成不一定,钱花了,人情也欠下了。刘先生分析,还有一些人不愿找熟人帮忙,是碍于面子不好讨价还价。“人家说要3万元,你就得给3万元。你明明觉得钱要多了,还得一脸感激地给他。”

不管你最终求熟人还是找中介办事儿,都离不开两样:钱和人。用一位家长的话说,刷脸还是刷钱,你总得选一个。

观点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导致求人上学现象盛行

“上学求人”现象盛行,在教育专家熊丙奇博士看来,是现在教育体制逼迫家长做出来的非理性行为。

学校与学校之间,无论教育资源还是办学条件,都存在很大差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也能理解。

“有的学校表面上说,就算你交钱也不让你上,因为你达不到分数或不在我们片区。”熊丙奇说,但由于家长有让孩子上好学校的需求,“求人”上学现象就转入地下,“比如一些明码标价的上学中介的出现。”

熊丙奇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政府部门把很大精力都用在了打击‘择校热’,但没有大力去推行教育资源均衡。”

早在多年前,熊丙奇就呼吁用政策引导教育公平,“应提高郊区教师的待遇,鼓励教师去郊区。” 

“求人上学现象的盛行,恰恰说明现在教育均衡方面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熊丙奇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家长均为化名)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 原标题:中学校长的孩子上小学也得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