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行走在介入医学一线的创业人——记中原学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教授韩新巍(图)
郑大故事:行走在介入医学一线的创业人
——记中原学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教授韩新巍
“从2012年,韩教授就开始呼吁医学生上介入医学课,经过长达6年的努力后,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上介入课了,非常高兴。”课后,郑大一附院介入科护士长这样激动地说道。
2019年2月25日上午,一场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课程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开讲,获得好评。主讲人是“中原学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主任、河南省介入治疗与临床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临床医学特聘学科带头人韩新巍教授。令人可喜的是,他讲授的《介入医学》课程,是全国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院首个开设的本科必修教程,郑州大学也成为全国医学院校首个把介入医学设为必修课的院校。
挑起重担:“我们是收容队,来的都是‘残兵败将’”
介入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引入国内,在大江南北开花结果。尽管介入技术已经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医院得到普遍开展,但相应的学科建制并不完善,发展乏力。国内的许多高校并没有开设介入医学课程,先进的创伤的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鲜为人知。
“在成立之初,很多人都不懂介入,尽管在我们的坚持下,定点去基层宣传普及介入治疗知识,但那时的宣传并未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我们收治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临床内外科不治之症。就像在战场上打仗一样,我们是收容队,来的都是’残兵败将’。病人往往是抱着最后一线生的希望来的。”回忆过去,韩新巍教授这样说道。
为此,他不但出版了《气道病变: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的中英文学术著作,还编写了《介入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等大众读物近10部。正是凭着初生牛犊的宏心志愿,凭着肯下功夫、吃苦耐劳的精神,韩新巍教授在介入医学还不被熟知的情况下依然挑起了重担,并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和方向。2016年,他获得了“中原学者”的称号,是迄今为止河南医疗卫生界唯一入选的专家,更是河南西医临床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原学者。他发明的 “韩新巍式内支架”,“韩新巍式宫婴平球囊”等一系列介入机械,不但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注册商标,更是国际上首个以发明人、中国人命名的介入器械。
如今,在院领导及韩新巍教授矢志不渝的努力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是全国最大的介入团队、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知名科室,为河南省介入科的“龙头老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与国际最新技术接轨。他坚信未来的介入医学一定会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深入普通大众的日常认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知行合一:“我们最大的科研是在临床第一线”
以仁心为内核,以仁术为媒介,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一直是韩新巍教授不变的追求。对于他来说,这两方面可谓都做到了极致。
“不搞临床科研的医生不是好医生。我们很多医生护士把科研当做小白鼠和兔子的动物实验,这不是我们临床科研的始点,我们最大的科研是在临床工作第一线。”韩新巍教授认为临床科研是临床诊疗实践的延伸,通过科研提升临床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才能生根发芽。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韩新巍教授注重实践,天天带着问题学习,比如把楔子塞到支气管里来自修管工生活中的操作实践,而子弹头支架则来自农村筑锅匠用铆钉把缺口堵住的灵感。生活处处皆学问,在他看来,他也只是把其他方面的知识借用、嫁接到临床医学、开展了介入技术而已。
与此同时,他依据呼吸道的解剖学结构和病理生理特点,首次在国内外研制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的系列生物相容性呼吸道内支架;首先在国内外研制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的消化道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胃肠内支架和蘑菇型覆膜自膨胀式支架;率先在国内外研制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可回收支架。
“我们平时见韩教授,最怕的就是他跟我们说科研,问我们最近有什么新的成果,取得了哪些进步?”介入科的学生们一致这样认为。
饱满的谷子总是低着头,毛毛草肚子里没东西,却总是翘着头。私下里,韩新巍教授谦谦有礼,不失君子风度,他那为学术工作竭诚尽虑的忠荩之心,那绵密细致的工作作风永远都是学生们的表率。
医者仁心:“我和家人都非常感谢他!”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健康的定义为:解剖结构完整,生理机能齐全,心理健康。韩新巍教授始终把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作为自己永远的追求,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女孩没了子宫,还能叫健康人吗?食道癌切除后挽救了病人生命,可是病人术后几乎再也不能平卧休息,这是健康吗?为啥不用介入治疗,干吗要切掉呢?在伤残鉴定中,被切掉脏器的人,无论哪一级,一定是伤残啊!”
在韩新巍看来,医学的本质是消除病痛,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切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康复,这样才算保持医疗的本真。
今年年初,一对洛阳老夫妇前来就医,老伴得了直肠癌,最终也没保住肛门。4个疗程化疗后,肝脏转移了,他的医生依然给他坚持化疗,如今已化疗8个疗程,肝脏转移瘤在扩大、在增多。最后实在没办法,无奈时刻经其他病友家属介绍,来到了介入科。
每当回想起这对夫妇,韩新巍教授就难受不已。如果他们能早一点来到介入科,就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源于对生命的敬畏,这更加增强了韩新巍教授攻坚克难的决心。
韩教授的另一个患者是一位年愈八旬的孙秀娥老人。她每见人都会激动地说: “我右眼原本看不清楚东西,医生说我是视神经瘤,不好治。我听说韩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就去求助。韩教授为我做了手术,很成功,现在我又重见了光明,我和家人都非常感谢他。”
或许就像韩新巍教授所说,介入科又叫疑难杂症科,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几乎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主要疾病。在介入科,永远没有选择,只有责任。
众志成城:“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我很幸运。”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搞科研也必须是一个团队,一个人注定走不远。
“要鼓励年轻人进步,他们是医学界的未来,只有他们进步了,社会医疗水平才能提高,发展成果才能惠及最广大人民。金字塔的底座越来越大,尖才会越来越高。要不然,一个小土丘,能有多高啊!对于我们介入医学来说,也是一样的。”
学海无涯,决不能目光偏狭,做个井底之蛙。要想全国闻名,世界知名,必须把视野、格局放大,不能鼠目寸光,囿于一个小小的科室、病区,止步不前。
个人因团队而自豪,团队因个人而出名,这是韩新巍教授一直秉承的理念。所以,他不但要求学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着重培养他们的医德教养,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我很庆幸能跟着韩教授学习,在这里,韩教授不但在医学上教导我,给我展现自己的机会,生活上也对我也无微不至。遇到这样的一个好老师,我很幸运。”韩新巍教授的学生郑大一附院介入科医生任克伟无限敬佩地说道。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行医多年,韩新巍教授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以梦为马,风雨兼程,或是坎坎坷坷,或是潇洒自如地向着远方前行。他心中始终铭记:医生,治病救人;老师,教书育人。(刘乐乐 撰稿)
韩新巍教授正在执行手术
韩新巍教授为患者检查身体恢复状况
韩新巍教授给本科生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