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字形高铁为城市带来发展 促河南经济“走出去”

28.08.2014  11:08

      7月中旬,媒体发布的一则“郑万高铁3省会签定线路”的消息,再次触动了河南人的铁路情结。百年前,火车拉来了郑州,如今,高铁将为河南经济带来哪些惊喜?       经济学家认为,“米”字形高铁网布局将为沿线城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并优化城市间资源配置,促使河南经济“走出去”,进而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       迫在眉睫的“米”字形高铁建设       “‘米’字形铁路网对河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郑州铁路局计统处副处长孟军认为,河南的“米”字形高铁建设迫在眉睫。对比周边省份,河南铁路网还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孟军称,虽然京广线与陇海线在郑州交会,但河南省内不少城市与省会郑州并没有铁路直接相连。交通的不便造成资源无法共享,甚至资源浪费。       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市有1000多万人口,却一直没有开行一列直接通往郑州的火车,这无疑制约了南阳经济社会的发展。       河南东南部的周口也一直苦于没有开行直接通往郑州的铁路,只有一段从漯河至周口的地方铁路,但由于多种原因,该铁路线的运力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此外,河南东北部的濮阳、西北部的焦作之前都没有与郑州直通的铁路线。       在孟军看来,从全省的经济发展角度看,“米”字形高铁的建设就是要让省内主要城市与郑州建立更快捷的通道,提升河南省整体经济实力。       高铁将为沿线城市带来重大利好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米”字形高铁建设对郑州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经济有哪些影响?       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米’字形高铁建设让郑州从‘四通’迈入‘八达’,这也意味着,高铁优化了资源配置,使沿线城市生产要素配置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在张占仓看来,虽然河南省的南北和东西方向因京广和郑西高铁的开通,已经形成了2小时经济圈,但密度不够。而“米”字形高铁建设就是要让更多城市享受到2小时经济圈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势。       从规划的角度看,“米”字形高铁网沿线的南阳、周口、濮阳等省内重要城市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比如周口,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区,可以享受到郑州人才配置的优势,引进更多技术和人才,有针对性地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将周口打造成区域性中心。而南阳的1000多万人口则可以通过快速铁路网享受到郑州的医疗、商业等资源优势。       服务型经济将走上“快车道”       机遇,在科技服务业配置和人力资源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认为,高铁的建设对于人流、信息流的促进是空前的,而城市之间人流、信息流越频繁,效率就越高。目前中国经济有朝着服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而要想效率高,人流、信息流的频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张占仓观察到,郑西高铁开通后,洛阳人早上到郑州上班,晚上返回洛阳的情况很常见。人才的频繁流动势必带动服务型经济走上“快车道”。       区域经济专家徐长乐分析称,高铁网络的延伸效应是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也可能逐渐由生产型城市不断向服务型城市转变。       “米”字形高铁布局,提高河南对外开放水平       “河南发展最需要的是开放,‘米’字形高铁建设是一种促进。”在张占仓看来,河南以前在全国的开放度很低,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很低,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也都是为了提高河南的对外开放水平。       他认为,“米”字形高铁布局将促进河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效率高了,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才愿意到河南投资和发展。“为什么全球的优秀企业都要去上海?因为上海工业文明程度高,资源配置效率高,对外开放程度跟着就高。”张占仓说。       河南省地理经济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博士也认为,未来“米”字形的高速铁路框架应以对外交往为主。       将使全国经济快速融合       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空运以及开往欧洲的郑欧班列已成为河南经济融入世界的重要措施。       近日,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助理郭强向媒体介绍,郑州机场二期工程“GTC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正紧张施工,投用后将实现“无缝换乘”。       而作为10座城市城铁中心站、“米”字形高铁其中一环的郑州高铁南站,也计划今年开工。       郭强称,建成后的郑州机场客运能力将提升至每年2900万人次,货运能力将提升至每年500万吨的设计目标。       省内一位官员表示,将来郑州高铁南站建成后,客流、物流、信息流通过“米”字形高铁网络向郑州汇集,再通过空运或郑欧班列到达世界各地,将更多河南产品送往世界。       不仅如此,张占仓认为,“米”字形高铁网络的构建,还将使中原经济区和周边的珠三角、长三角、皖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有机衔接,对全国经济的快速融合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