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赢公共文化扶贫攻坚战

28.12.2015  12:09

当看电影成为城市居民日常文化活动时,在大山深处,还有不少群众一生未进过影院;当iPad、iWatch成为一些城市孩子玩具的时候,在边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一些孩子在为无书可读而发愁。公共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像一条巨大的鸿沟,横亘在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之间。

文化部等7部委日前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使涵盖839个县的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纲要》的发布,既吹响了公共文化扶贫攻坚的号角,又立下了公共文化扶贫攻坚的“军令状”。如今离2020年仅剩下5年时间,公共文化扶贫攻坚的成败不仅关系着数千万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面对公共文化面广、点多、情况复杂的局面,这场文化扶贫的攻坚战如何打?

精准建设 统筹推进

根据《纲要》,公共文化扶贫实施范围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以及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839个县,其中含民族自治地方县426个、革命老区县357个、陆地边境县72个。

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起点低、欠账多,基础薄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表现出很强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在公共文化的扶贫建设中,不能搞“一刀切”,需要进行精准化建设。正如《纲要》所指出的,要因地制宜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在设施建设上,各地可以通过固定设施、流动设施和数字设施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公共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投入分散、重复建设与设施闲置浪费的问题,比如,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文化惠民项目分散建设、功能交叉,项目资金、建设用地、设施布局、运行管理、人员配置、服务提供互不衔接,部分地方公共文化资源存在长期闲置、无效“空转”的现象。因此,要尽快提高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就必须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切忌十个指头各弹各的琴。正如《纲要》所指出的,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采用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此举不仅有利于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整合,也能够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效能。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有5000万,留守儿童有6000万。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供给,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种类较少,针对性不强,因此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要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纳入重点保障的特殊群体,并为他们提供专门的保障措施,比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配备儿童康乐设施,增加儿童课外读物,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视频沟通提供便利等。关注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

盘活人才 借力科技

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规模小、人员少、业务能力弱,这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的短板。破解人才短板问题,既要加强“输血”,充实基层文化队伍,更要强化“造血”,盘活乡土文化人才资源。在这方面,一些贫困地区不等、不靠、不要,通过挖掘自身优势,培育出了一批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基层文化人才。

为解决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内蒙古通辽市组织全市9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馆专业人员,对民间剧团团长及业务骨干进行辅导培训,扶持组建了2000多个民间剧团。这些剧团如今常年活跃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以比赛、表演、展示等形式搭建各类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泾川县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为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该县采取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3000多人,确定皮影、砖雕、剪纸、刺绣等民俗文化传承人26名,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此外,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为文化宣传员的作用,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也都是解决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短缺的有效举措。

破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短板,人才是关键,科技是支撑。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选择。具体而言,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大力发展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突破数字文化工程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藩篱,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要树立“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就目前来看,我国县级文化馆网站到2015年10月开通率仅为48.1%,微信开通率只有8.3%,不少偏远地区的数字化建设还处在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的阶段,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这需要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信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唯有如此,贫困地区借力科技实现公共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有可以凭借的平台。

保护遗产 发展产业

贫困地区通常也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集中汇聚的地区。随着扶贫搬迁、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改造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不足,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面临消亡。注重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升其内生发展动力,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乡土人才成长的环境。

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时候,可以支持贫困地区依托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兴办文化小微企业、工作室等市场主体,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传统文化展示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如此一来,既可以实现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又可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有效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质量双低的历史老难问题。比如,宁夏固原市在对贫困山区搬迁移民的安置中,本着“突出特色、一村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剪纸、刺绣、泥塑、砖雕、草编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有的村民甚至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回族服饰系列产品成功打入中东阿拉伯市场。宁夏固原的创新实践,将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与文化富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扶贫攻坚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