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险”层出不穷 保监会接连提示风险
最近一段时间,保监会很忙!
继“贴条险”之后,4月9日,中国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又对由某互联网投资社交平台宣传的一款“跌停险”发布了风险提示,引来众多关注。这也是短短10天内,监管部门对“奇葩保险”发布的第二起风险提示。
奇葩保险为何大量出炉?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其背后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跑流量,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需警惕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无论是“贴条险”还是“跌停险”,都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虽然带着“险”字,但并未体现保险对客观事件的风险管理功能。
或为营销噱头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怪异保险层出不穷。
中秋节赏不到月亮,赔!在规定的时间里怀孕,赔!汽车摇号摇不到,赔!雾霾太严重超过多少天,赔!一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已经到了只顾吸引眼球不顾社会影响的地步。在此之前,保监会亦曾有所动作,“摇号险”和“雾霾险”就在推向市场后不久即被叫停。
不过,最近奇葩保险又有卷土重来之势。
3月12日,一款手机APP推出“贴条险”服务,该平台打出的口号是“你被贴条,我赔罚款”,1元钱的“保费”可以获得该平台赔偿100元。由于产品另类,迅速吸引了不少眼球,保监会不得不在3月20日及3月30日,两次发布关于“贴条险”的风险提示。
此外,一些产品更像是愚人节的玩笑,让人真假莫辩。比如,上述推出“贴条险”的平台,在愚人节当天“火热首发汽车人变形险”。
没有最雷,只有更雷。除了“汽车人变形险”,愚人节当天,某互联网投资社交平台号称即将推出一款“跌停险”。投保期内,如果发生股票单日跌停,一次性赔付1万元,单只股票最低投保金额为100元。
正当“跌停险”真假难辨之时,另一平台又宣称其与某保险公司联手推出“上当险”,若客户在4月1日当天因玩笑中招导致人身、财产损失,即可获得人民币4.1元的补偿。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近期保险APP大量涌现,竞争激烈。“(奇葩保险)背后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博眼球,谋出位,迅速吸引客户关注,跑流量。”
消费者需警惕隐私泄露
“有一个事情估计让监管部门很恼火,就是这些根本就不是保险,也不是由正规保险公司出的产品,但是却打着保险的旗号,让人误以为是保险。”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监管部门遇到了新问题,因为以前的“奇葩保险”即使再奇葩,至少还是正规保险公司推出(或准备推出)的产品。
上述看法,在保监会最近的几次风险提示中或可见一二。如保监会对于“贴条险”的风险提示中开篇即明确指出,“‘贴条险’只是打着保险旗号的‘李鬼’,与保险并不沾边,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而在对“跌停险”的风险提示中,保监会表示,“目前,我会未接到有保险公司开发此类险种的报告。该投资社交平台虽然声称正在与保险公司合作,计划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推出该款产品,但是其通过网站预约投保的行为有违法之嫌,我会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仅与车险有关的保险APP即多达60多款。对于平台来说,通过“奇葩险”制造噱头的成本极低,一是一些奇葩险的市场需求有限,比如所谓“汽车人变形险”;而另一些需求较大的产品,相关公司的产品有限制性条件,比如限买一份等,可以把推广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至于产品赔付问题,比较可能的情况是相关公司自己拿一笔钱作为赔付基金,如果真的出险了,就赔付一下,相当于宣传费;如果出险情况少,相关公司在宣传外还能挣钱。
一些业内人士提示,不少奇葩保险的目的是“求关注”或者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一些APP需要消费者提供手机号码、车牌、车主等信息。因此,潜在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