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天津狗不理包子特厨眼中的郑州:十年从"土城"变"国际郑"
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文 王春胜/图
提到天津美食,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天津包子,而47岁的天津人李强,就因为这小小的包子,与郑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州是我第二个故乡,不打算再换地儿了。”2008年,原是天津某包子总店特级厨师的李强来到郑州谋生。
10年,他将一家小店变成两家大店,从举目无亲,到与许多食客成为朋友,而他眼中那个“土城”郑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州发展很快,做什么都特别方便。”
【结缘】
从给别人打工到自立门户当老板 郑州给了他一个机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津某包子总店招工,二十来岁的李强被招了进去。“那会儿挺有目标的,嘛呢,就奔着别人说你做的东西好吃。”天资聪颖加上努力,没几年,李强就考取了特级厨师职业资格证。
工作上顺风顺水,生活上,李强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我们那有个外号叫夫妻店,我师傅师娘也都一起工作。”
随着企业改制,李强和爱人张瀛都离开了包子店,而为了照顾一家老小生活,李强独自前往新西兰工作了四年,但这样常年双城生活,让张瀛难免有些难过。
考虑到爱人和年迈的父母,李强回国了,但对于此时的他来说,回国后从何做起成了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十而立,不想再漂了。”李强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一次聚会,一位朋友的话给了他方向,“他经常去郑州,说让我去郑州开个包子店,生意肯定好。”
就这样,2008年5月,李强和爱人来到举目无亲的郑州,在丰庆路信息学院路附近,开了第一家包子店,从此没想再离开郑州。
【感触】
10年郑州变化多,未来郑州铁定更好
9月10日上午12点,李强位于天明路群办路的包子总店内,早已座无虚席,不少食客在排队等候,或将食物打包带走。可在2008年,这样的情况简直如做梦一般。
“一天能卖四五百都是喜讯,最惨的是08年冬至,一天没卖到300块钱。”包子对天津人来说属于主食,可对郑州人来讲,包子就是早餐或者晚餐的辅食,有人劝李强“顺应一下郑州人的饮食习惯,但我做的就是饭店,不是早餐店”。
就是这份坚持,如今每天店铺的营业额比之前翻了十倍多,还拥有了一票忠实粉丝,家住南三环附近的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专门带俺爸来这儿尝尝。”张先生的父亲以前在天津工作过,就喜欢吃天津包子,“但年纪大了去动不方便,吃过的还就这儿味挺正,就经常来吃。”
而今,李强拥有两家直营店,正在筹备郑东新区的第三家店,“郑州是我的福地,我对这儿很有信心,只会越来越好。”
到郑州整10年了,李强见过那时到处修路,被称为“土城”的郑州,见过人们喜欢光着膀子在户外划拳的热闹;也见过如今环线相通,地铁网不断编织,城市逐渐秩序且文明的“绿城”郑州;而未来,他还将会看到更加不一样的“国际化”郑州。
“郑州是我第二个故乡,这10年郑州变化太大,真是越来越好了,我已经不打算再换地儿了。”李强笑了。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