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在湖南开展

03.05.2016  15:17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在湖南长沙开展 中原文明的创造力》讲座现场 主讲人: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 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琴(左一)带领观众导赏“天蓝釉鹅颈瓷瓶  

4月28日上午,由湖南省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如期与公众见面。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欣赏展览,对中原文化有个深入的理解,开展当天有一场讲座、一次导览活动在展览地举办。

一个展览:“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

本次展览囊括了河南地区出土的从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的文物珍品,器物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石窟造像、甲骨、碑刻等。

展览以时间为序,分“问祖寻根”“定鼎中原”“风云都会”三大部分,从起源、发展根脉、传承轨迹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原文明的恢宏气象和独特魅力。

特别是展品中有5件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分别是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乳丁纹铜方鼎、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柄铁剑、发现于嵩山峻极峰的武则天除罪金简和宝丰清凉寺出土的北宋汝官窑天蓝釉鹅颈瓷瓶。

武则天除罪金简与杨国忠进银铤同时离开博物院,这在我们的外展史上绝无前例。”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告诉记者。武则天除罪金简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可移动的武则天的罕见遗物,是研究唐五代投简制度的重要文物。杨国忠进银挺是边将郭子昂上缴的边郡和市银两之一,反映了唐代“和市”制度的存在。一金一银,两件不同材质的器物上都刻有大量的文字,同时在“天地之中”展览中亮相,是本次展览的又一看点。

一场讲座:田凯解读《中原文明的创造力

为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展览、欣赏来自河南的精品文物,湖南省博物馆特别邀请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作了一场题为《中原文明的创造力》的专家讲座。

在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田凯以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与发展为引,围绕“中原文明的历史现象及成就”展开论述,从区系到一统、血缘到正统、源流到发展等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体系,归纳提炼出中原文明居于核心地位的三大特性,即质朴性、秩序性、包容性。

田凯指出,中原文明的三个力,向心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互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但创造力是这三种力的核心,没有先进的创造力,其他的根本谈不上。中原的发明创造很多。这一点从众多的考古发掘中都有体现。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的两面坡式的排房建筑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铃,其合瓦形的形制,奠定了中国青铜乐器的造型基础,等等。

田凯还引经据典对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河南境内的文化类型的成就、古代创新思想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深度阐述了中原文明的创造力,逐步揭开中原文明被称为“天地之中”的文化基因所在。

本场围绕中原文明展开的讲座,学术氛围浓厚,不少听众认真地利用手机、笔记等形式记录了讲座内容。

一次导赏:专家与观众共赏中原文物

走进博物馆,寻常见到的是讲解员。为了此次不同寻常的展览,中原文物大批量的南下,这次南下是继年初在中国国家博物博馆展出之后的又一次集体巡防,同样是河南博物院的五大“镇院之宝”结伴巡游,份量同等重要,但同游的“伙伴”不尽相同。

为此,湖南省博物馆专门组织了一场导览活动,邀请具有多年策展经验的专家——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琴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沟通。

这次的湖南展出的器物与年初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有多大的差别?

骨笛上的小孔有什么作用?

中国的姓氏与这次展出的文物有怎样的关系?

……

带着这些疑问,观众们在李琴的引导下步入“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的展厅。

围绕搜集来的众多观众的问题,李琴结合陈展器物,讲到文物的发掘现场,再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延伸到中原的文化。结合文物讲纹饰,结合文物讲器形,结合文物讲不同器物的制造工艺,结合自己多年的陈展经历,李琴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观众讲解了文物与文化的关系。

通过此次导赏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现场观众对展出器物欣赏热情,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展出文物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