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从郑州等地出发15天可运抵欧洲
编者按
昨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以《中欧班列领跑“一带一路”》为题,播发了2014年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指导价以来,郑欧班列等中欧班列货运量一年间增长近三倍,成为领跑“一带一路”的经济新引擎。本报今日予以编发。
据央视新闻联播 2015年春运前全国铁路最大规模调图刚刚结束,与往年不同的是,跨越亚欧大陆桥的中欧班列首次实现了冬季常态化运行。2014年,沿袭几十年的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指导价。这一重大改革,让跨越亚欧大陆桥的中欧班列货运量一年间增长了近三倍,成为领跑“一带一路”的经济新引擎。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改革方案:2014年4月起,铁路货运基准运价由每吨公里0.15元调整为0.2元,铁路运输企业可在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节运价。
运价改革前,中欧班列已开行三年,但部分线路一直是开开停停,没有进入常态化运行。铁路运价放开,一招棋盘活了运力资源。2014年中欧班列从9对增加到21对,运力增加了一倍多,全年货运量同比增长了2.9倍,按每列车商品价值5000万美元计算,全年出口额超过140亿美元。
我国70%的轻工业制品出口欧洲,传统的线路是:商品从上海、广州等出海口沿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抵达欧洲。如今,不光是国内的产品有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捷径,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也开始借海路转运到中国,再搭乘中欧班列进入欧洲。
目前我国由西向东,已经建成经满洲里、二连浩特和霍尔果斯出境,直达欧洲的三条国际大通道。中国的商品从成都、重庆、武汉、郑州、苏州、沈阳等地出发,15天左右就可以运抵莫斯科、华沙、汉堡等城市,时间相当于海路运输的1/3。
“一带一路”的生命力,说到底取决于它们能不能给沿线各国百姓创造财富,带来发展机遇。大通道共建共享,大市场互联互通,这是激活“一带一路”发展潜力的关键抓手。有旺盛的开发势头,有看得见的实惠,中国造福周边、安邻富邻的真诚意愿,就能和欧亚大陆各国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也就有了合作振兴区域经济的最大公约数。
新闻链接
郑欧班列多项指标
均居中欧班列首位
2013年7月18日,首班郑欧班列从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至2014年年底,累计开行100班,承运货物超4万吨,货值总计超5亿美元。班列班数、货重、货值均居中欧班列首位。
2014年7月2日,凭借郑欧班列的辐射影响力,郑州市设立整车进口口岸申请获批,这是全国首家依托陆港设立的整车进口口岸。从今年开始,将按照去程每周2到3班、回程每周1班的开行计划进行运营,全年计划开行班次将超100班以上。
郑欧班列运载货类逐渐多元化,揽货能力覆盖以郑州为中心1500公里货源地域及日韩等亚太国家,境外站覆盖了欧洲16个国家40多个城市。运行以来,大批量高档棉纺制品、汽车整车、国际邮包等物品通过郑欧班列运到欧洲市场,返程班列运回欧洲整车、食品等。
本报记者 张 倩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