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河南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经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申遗,包括我省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共7项遗产。这是我省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后的第4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一处超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促进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运河既是一条经济之河又是一条文化之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申遗项目涉及河南和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8个省市。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开凿于隋代。隋炀帝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特别是掌控调配江南富庶物资,下令开凿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把沿线重要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此次我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7项遗产点,涉及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商丘市和滑县等市县。涵盖了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完整的遗产类型,见证了大运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没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突出普遍价值。特别是发现的3座大型皇家粮仓遗址,排列有序,规模宏大,有力印证了隋唐大运河保障重大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的重要功能。
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开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运河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历经8年努力,圆满完成了文物维修、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等各项申遗准备工作。特别是通过保护和申遗工作,运河沿线的文化生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显现了文物保护的综合效益。
大运河河南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彰显了河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为加快“文明河南”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