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依赖度增高 中国粮企力争话语权
从4月开始,随着中国多家大豆企业出现“违约”,无法支付巨额大豆货款,大豆行业内部潜规则逐渐浮出水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业内对于中国大豆价格话语权的呼声日益强烈。
金融业“统治”大豆进口
“此前大豆进口有很多融资和金融的需求,现在违约情况出现前后,这一金融办法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大豆进口正在逐渐回归原本的属性。”曾在央企工作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2014年4月,中国出现进口大豆大面积违约状况,即多家大豆进口商因无法从银行获得信用证,导致到港的大豆无钱支付,并最终采取违约的极端行为,金额达到数亿美金,时至5月末,市场层面依旧不时有违约的传闻传出。
从2013年中期开始,钢铁、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相继上演贸易商“跑路”的极端状况,其具体形式为贸易商用一批货物反复抵押贷款,所得资金用于民间借贷等领域,并最终无法偿还。
在这一系列情况发生后,“银行对大宗商品贸易商的信誉产生警觉,而拒绝发放信用证。”一家民营企业贸易商向记者表示,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银行的信用证有效期限为半年,而国际银行的利息为2%~3%,国内银行的贷款利息在6%以上,民间借贷的利息月10%。”上述人士透露,“使用信用证付款,至少可以赚取国外和国内的利息差,从中渔利。”
前几年,美元处于贬值状态,“这对于延迟还贷也有利润可图,所以,很多金融目的被用于大豆贸易中。”由于金融目的明显,很多大豆贸易商对贸易本身没有太多企图,但是对于金融渔利期望很高,甚至贱卖大豆,扰乱市场。
但是,进入2014年,随着银行业针对大宗商品的放贷紧缩以及人民币(6.2002, -0.0113, -0.18%)与美元的兑换报价波动,使得大豆进出口领域刮起了“金融风暴”——因为无法获得信用证而出现大面积“违约”。
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上演。“2004年,中国就已经发生了类似的状况。”前述人士表示,在2004 年的大豆风波中,国内油脂加工行业亏损严重,压榨企业被迫出让股份或出售,进而失去了进口主动权及国内市场份额。
在2004 年的大豆风波中,国内油脂加工行业亏损严重,压榨企业被迫出让股份或出售,甚至一些知名企业也因为此次风暴而宣告倒闭,中国进而失去了进口主动权及国内市场份额。“现在的情况和那个时候很相似。”该人士透露,“通常大型企业受到的贷款影响较小。”
本报记者就此事致电大型粮油加工企业,益海嘉里方面表示:“我们一直严格遵守贸易规则,目前贷款未受到影响。”而中储粮则明确表示,只关注于企业本身的职责和定位,不把其他获利方式作为关注点。
需多渠道增加话语权
中国贸易企业的受损,无疑增加了外资企业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对大豆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了80%,但是在国际市场中,严重丧失话语权。
目前,四大传统国际粮商“ABCD”(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垄断着大豆贸易80%的资源。中国进口大豆有80%通过这四家国际粮商进行采购。与此同时,国际粮商还通过种种方法在期货市场上时刻关注着中国国家储备的消息,无时无刻不准备炒作中国需求,进而迅速反映在价格上。
更甚的是,当前大豆进口合同中的许多条款根本不考虑进口商的基本权益,如装运港检验条款、争端解决条款等,这直接导致目前大豆进口不合格率高居80%。
另一个表现是,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以及以它为定价参考值的大豆国际贸易市场的现货价格,涨跌往往根据“中国因素”表现出奇特的“规律性”。如美国大豆收获季节到来之前,市场上就会有“利多”消息,CBOT大豆价格上升;中国大豆采购团的每一次购买,CBOT价格也涨。
失去谈判能力的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只能任人宰割。 “南美种大豆,美国定价,中国买大豆”的格局目前看起来还不具备动摇的市场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微博]曾向记者表示。
多年前,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就疾呼要取得国际大豆市场定价话语权。那个时候,中国大豆压榨产能中有70%以上是内资企业。有关部门当时还组织大豆行业内的企业家、学者等讨论如何利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优势,联合国[微博]内企业,争夺大豆定价话语权。几年过去了,国内大豆行业境况每况愈下,现在60%~70%的大豆压榨产能被外资控股或参股。
直到2014年,中国才开始培养自己的企业,作为中国食用油行业的航母——中粮集团,不久前收购了知名粮食贸易商来宝集团旗下的来宝农业51%的股权,成立持股比例为51:49的合资公司。
而此前,中国企业既没有海外的港口和仓储,也没有自己的大豆收购渠道。在年初的一次会议中,中粮宁高宁也向记者表示,“正在和益海嘉里谈海外并购的事情。”
但是,央企身份也让海外融资方有所警觉。据了解,在能源行业,通常是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海外融资方的欢迎而非央企。“现在,民营企业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府需要培植一些重点民营企业,作为争夺中国话语权的补充。”来自央企的人士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