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大师常香玉】文艺界名人怀念大师

30.05.2014  12:38

常香玉大师虽然已经逝世十周年了,但很多和她接触过或者合作演出过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和艺术界人士都对她念念不忘。连日来,大河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界人士,请他们与常香玉大师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王善朴:常大师的帮助一辈子也忘不了

常香玉大师是河南豫剧院院长,也是我的老领导,我在她手下工作多年,我们关系都很好。她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提到常香玉大师,80多岁高龄的王善朴就打开了话匣子,“我非常怀念她,回想过去,我对常香玉大师无限崇敬。我们合作了两部戏,一部是《朝阳沟》,他演我的母亲拴保娘;一部是《人欢马叫》,我演她的老伴老饲养员。这两个戏的演出当中,我受到常大师好多帮助,一辈子也忘不了。

贾廷聚:她的艺术和爱国精神都值得好好学习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说:“常香玉大师是一代豫剧宗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常老师这辈子不容易,道路坎坷。但是在艺术上,她是真正达到了顶峰,听她的唱腔是一种享受,一字一句都能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这种唱腔艺术值得年轻人很好地继承学习。

除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之外,常香玉大师的爱国精神尤其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当初抗美援朝时,她和陈宪章先生带领演员演戏,不辞劳苦,捐献了一架飞机。她这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任宏恩:大师在艺术上很虚心

上世纪60年代,任宏恩和常香玉大师合作演出《人欢马叫》,常大师对艺术和对身边人的态度都让任宏恩印象深刻。“常大师是学传统戏出身的,《人欢马叫》是现代戏,中间有不小的差别。对于现代戏怎么演,常大师经常揣摩,也经常和大家一起聊。我那时候20多岁,演的是配角,但是她特别平易近人。排练过程中,一个动作、一个台步、一句台词,她都反复琢磨,这样试试看那样试试看。她经常说,‘宏恩,有啥你就说,我不对的地方你就讲’,很虚心。

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太看重钱,一些人华而不实,还没啥成绩,就动辄称自己是艺术家。常大师非常简朴、谦虚,不管在舞台上还是私下做人,都是表里如一,诚诚恳恳,精益求精,所以才会受到那么多人喜欢。年轻人应该继承老艺术家们的精神,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

朱超伦:她心里想的只有戏和群众

戏曲音乐家朱超伦回忆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大师对下岗职工的关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年,常大师拿到了1万块钱的奖金。那时候,对一般人来说1万块钱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常老师当场把钱全部捐给了一个下岗职工组织。她对弱势群体的这种关注,与人为善的这种善意,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朱超伦回忆,甚至在病重时期,常香玉大师还拖着病体,到北京慰问参加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工人。“她心里想的只有戏和群众,没有她自己。

柳兰芳:大师出去演出经常自己带馒头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柳兰芳曾接受过常香玉大师的指导,获益匪浅。“记得当时是出去巡演,她晚上登台演出,白天上午就亲自教我吐字、行腔,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她唱戏,不管舞台大小、人多少,都一点不打折扣,吐字非常清楚,不打字幕都能听清;并且每场演《大祭桩》都是眼含热泪,从第一天哭到最后一天。我就问她,她说,‘兰芳啊,咱不能欺骗观众。观众排队来买票,我不演好,良心上过不去;只有咱感动了,观众才会感动。’

常大师出去演出,经常带个有盖的竹篮,里边是够两三天吃的馒头,挂到通风处。她说,这样就不用每天都麻烦师傅了,省事、养胃,还对嗓子好。上台之前,只啃半个馒头,说是‘饱吹饿唱’。

白燕升:她知道观众需要什么

曾经在央视戏曲频道担任过多年主持人、制片人的香港卫视副台长白燕升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花木兰的写照,也是常大师的写照,她72年的从艺生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从常大师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她坚持改革创新的胆识,看到了她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情怀,更看到了她‘捐赠’一生的高风亮节。她在艺术上的追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真正做到了‘艺不惊人誓不休’。她懂得民意,知道观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庞晓戈:大师的戏是穿越时间跨越年龄的

河南卫视《梨园春》制片人、主持人庞晓戈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便与常香玉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庞晓戈说:“上世纪90年代,我刚大学毕业,当时去采访常香玉大师,就觉得她非常平易近人,对待人和蔼可亲,一点也没有架子。但她对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越与常香玉大师接触,就越能体会到干一行爱一行的真正含义。”《梨园春》的节目中经常有常派经典唱段,“不但大人会唱,连四五岁的小孩儿都会唱,常大师的戏是穿越时间、跨越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