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大家谈:调结构稳增长引领新常态

29.07.2015  02:01

   核心提示

  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全省经济运行抬头见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处于非常期,必须保持清醒。要调转结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稳增长的当务之急是调结构、转方式,从而实现经济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前不久,郭庚茂书记在洛阳调研,要求洛阳市利用工业基础优势,抓住机遇,遵循规律,实干巧干,在转型中崛起;在调研中他了解到中信重工在低速重载大功率变频方面取得突破,高兴地称其为“革命性的跃进”。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调结构、稳增长,是大型国企改革攻坚的重要内容。作为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中信重工这些年通过坚持创新、不懈转型,栉风沐雨、一路前行,已成为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一个典范。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我们来谈谈中信重工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那些动人故事,以期对全省有所启迪。

   1

  关键词:发展

  承载光荣传统,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中信重工成功的两大法宝

  俞章法(中信重工总经理):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重工”)的前身是洛阳矿山机器厂,是上世纪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共和国“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这里工作过9年。经过多年发展,中信重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也成了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之一。

  中信重工“十一五”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从工厂制到公司制、生产型到研发型、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正致力于实现“三大转型”。“十三五”期间,我们将顶住多重压力,进一步承担起大型国企的责任、发挥标杆作用,保持可持续的强劲发展。经济新常态,一是增速调整,从高速调整到中高速增长。二是发展方式调整,摈弃高耗能、高污染。三是增长动力转换,从主要靠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谁也抗不住大趋势,我们要因势而为、主动而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毕少斌(中信重工销售总公司党委书记):“春江水暖鸭先知”,从事营销一线的,对市场新情况感受比较早、也比较深。冶金、煤炭、建材等中信重工重点服务的行业,经过近30年高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转型、不创新,还按原来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我们会非常难。正是基于对新常态的前瞻性认识,我们未雨绸缪,提前进入了转型升级,这是中信重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肖建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到洛矿采访,感受到的是工业2.0的气息;30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感受到某种工业4.0的气息,老树发新枝。这里是焦裕禄精神孕育生成的重要地方,我感受到了作为中信重工员工的自豪感,感受到了现代企业的文化和开放的国际范儿,更感觉到了一种干事创业的氛围。无论是适应新常态,还是稳增长保态势,都意味着我们面对不小的压力。但传承厚重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又能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我想这就是中信重工成功的两大法宝。

  王文焱(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60年走过来,中信重工成为国有企业改革转型的典范和标兵。在经济新常态下,中信重工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转型谋发展,取得了不凡业绩;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人心士气;多年来坚守传统制造业,并向电力电子行业跨界发展,为河南企业提供了很多启示。⑧2

   2

  关键词:转型

  重塑观念,融入新工业浪潮,打造“中信重工版互联网+”,实现三大转型

  俞章法:转型是个永远不变的话题。面对新挑战,中信重工坚持做好核心业务并加快融入新的工业浪潮,全力打造以“核心制造+变频传动+智能控制+成套服务”为突出特征的“中信重工版互联网+”,以创新性融合和集成式发展,不断适应经济“新常态”。为此,我们致力于“三大转型”。第一是从一个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牢牢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第二是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项目解决方案,在客户发展中带来自身发展。第三是最核心的,从一个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转型让我们一直保持领先,我们也要持续转型。

  谈到转型,“四高”战略在中信重工朗朗上口,即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服务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来赢取高端市场。这个战略是差异化竞争和核心竞争的体现。装备制造业本身也产能过剩,但恰恰在高端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将打造“第五高”,即全面贯彻行业国际标准和规范,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

  转型攻坚,关键在人。多年来我们打造了一支宝塔形的人才梯次队伍。顶层包括13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在每个行业还有15名首席专家。我们正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以大工匠为代表的“金蓝领”高技能人才队伍。

  郝兵(中信重工技术专家):鉴于产能过剩及新技术的发展,2011年我们就提出要由机械导向转型为控制导向。以提升机为例,焦裕禄所在的车间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提升机,提升机的主机产值一度占总构成的50%。现在随着先进的控制技术、变频技术融入,降到百分之二三十了。要从几十年的惯性思维转化到控制导向,谈何容易。当时公司就提出,“先换脑袋后换人”,加大对技术人员在这方面的培训,从激励机制上进行引导。

  刘新安(全国劳模、重装厂车间党支部书记):作为一线工人,我对“四高”战略感受最深的就是高端产品。公司高精尖产品日益增多,很多装备用于大飞机项目、军工、核电、神舟系列等领域,对产品质量及检测手段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大齿圈,直径达13米,超过四层楼高,其加工精度误差要求确保在10道、即两根头发丝之内。

  谭志强(数控镗铣工、中信重工“大工匠”):随着公司转型,经过公司培训,我现在操作着一个大型数控镗铣床。这台机床是现在国内最大、最先进的,价值2亿,相当于我开四五百辆奥迪车在这儿干活,感到压力很大,也很自豪。2013年我被评为公司的大工匠,不久就成立了大工匠工作室,负责技术攻关、带领培养技能骨干,我带的8个徒弟都成了生产骨干力量,去年完成重大科技课题10项。⑧2

   3

  关键词:创新

  紧贴市场需求,加快跨界革命,使中国重型装备拥有“中国大脑”

  张其生(中信重工副总经理):过去我们坐在家里,一年有数百亿订单,很少有人去思考创新问题。现在我们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两个层面:需求驱动和创新本身的驱动。现在用户对总流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围绕着所服务领域的全流程智能装备、智能化生产以及未来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去开展的。我们装备制造领域要牢牢把握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进行跨界革命,进入电子领域,给磨机加上驱动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我们有个理念:让用户做到省时省钱省力省心——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就给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为用户节省投资,让我们的装备功能最佳化;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联网看到设备运行状况。

  毕少斌:创新就是让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不能光让大家靠自觉性去融合,我们把和市场结合的程度,作为技术创新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现在拿到一个项目后,我感觉后方做技术支撑的这些人,欢欣鼓舞,因为通过制度把技术人员和我们销售人员紧紧拴在了一起。中国黄金集团曾采购我们的矿山装备,其中矿用磨机最大直径达到12.2米,传递功率达到2800千瓦,运输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我们最终提前一个月把这个产品高质量交付给对方,对方当场奖励了中信重工1000万元。

  黄新明(博士、中信重工变频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变频器能够调节电机转速,堪称工业4.0的接口。公司的主打产品提升机、磨机、水泥窑等都是旋转设备,现在加上变频器之后,可以根据需要满足用户对工艺特性的要求。公司将多年来对服务领域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充分融入变频技术产品的研发实践,研发的CHIC系列低速、重载、大功率工业专用变频器,广泛应用于煤炭、矿山、冶金等众多领域,以卓越的机、电、液一体化综合优势,成为中国电力电子行业与国际传动巨头同台竞争的知名品牌,使得中国的重型装备不仅拥有了“中国心”,而且装备了“中国大脑”。

  俞章法:只有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才能打造百年老店。我们每年科技投入大概占销售额的6%~7%,这是比较高的。我们技术创新主要有三方面特色:第一个是战略层面,我们每年召开科技大会,明确当年和后期的技术进步方向,对技术创新项目实行招标,总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签约;第二个是架构层面,中信重工有一个“3241”创新体系,3是指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艺技术研发中心,2是指澳大利亚矿山装备研发基地、北美铸锻技术研发基地,4是指工业实验室平台、数字模拟实验平台、国际标准技术平台、信息化平台,1是指一支高素质创新团队;第三个是技术营销一体化,考核依据与市场挂钩,把技术人员的研发激情迸发出来。

  “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中信重工而言,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这一点已全面实现,比如说我们的ERP系统、3M客户服务系统、生产指挥系统等实现了云计算、云存储;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在科研开发上,倡导采用“互联网+”的思维,除了市场引导型的技术研发,还要向技术先导型研发发展,创造消费引领需求。今后不是简单提供一个硬件产品,还要提供技术、工艺、装备和后期的全数据服务。⑧2

   4

  关键词:开放

  发挥优势,推进产品技术资本国际化,为“一带一路”战略再立新功

  俞章法:国际化战略是中信重工的发展战略。国际化内涵丰富,包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布局、国际化资产和产品技术标准等指标,通过国际化提升我们的产品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进入2015年,中信重工国际化喜讯不断:为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研制的高效超细磨矿设备完成工厂试车并交付用户;公司承制核心磨机装备的蒙古国额尔登特铜矿扩产项目竣工投产,该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出席竣工仪式……

  在开放引智方面,建立了中信重工北京设计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建了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现在海外有8个子公司,实现了研发、销售、生产和服务四位一体。国际化订单占总额的50%左右。下一步要在产品国际化、技术国际化基础上,向产品技术资本的国际化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让中信重工面临重大机遇,我们也有独特优势,要借力发展,深耕力作。目前“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60多个国家,我们已经服务了20多个国家的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通过中信重工的产品、技术、服务支撑相关服务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

  乔文存(中信重工总经理助理、销售总公司总经理):中信重工现在的矿业产品、水泥产品可以说做到了世界第一,现在我们单机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从非洲到中东地区,从中亚地区到东南亚地区,从南美到澳洲,去年打入了欧洲市场瑞典金矿。中信重工应该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我们提出下一步目标海外市场订单占到60%。

  何淳(中信重工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中信重工60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性成功因素。现在中信重工三名员工中就有一名党员。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我们要继续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坚持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杨奎烈精神,使其成为中信重工转型发展不懈的精神动力。⑧2

  (本报记者史家轩刘海涛闫伊默赵力文整理)

   微评

  挺起崛起振兴的“脊梁”

  “只是等待,即使会在途中流连,但英雄终会归来;他去了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但是英雄终会归来”。电影《贝奥武甫》主题歌《英雄归来》,用来形容中信重工走过的风云历程,再恰当不过。尽管关山阻碍、挑战重重,但这个共和国长子企业,持续改革创新,突破自我,雄踞装备制造业龙头,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在中信重工,你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创新的激情,一种使命的担当。那种激情,我们从中信重工“跨界革命”的铿锵步履中感受到,从走出去、一半订单在国际市场拿到的豪迈气概中感受到,从他们敏锐捕捉市场的体制改革中感受到……他们自觉地传承焦裕禄精神、杨奎烈精神,无私奉献、敢拼会赢;锲而不舍致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脱胎换骨,勇当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开路先锋。

  “如果说过去中信重工追求的是以最大最重为目标的世界极端制造,那么跨界革命则是将其引领到了以智慧制造为特征的新天地。他们今天制造的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智慧的未来之星”,这是一位长期关注中信重工的高级记者的描述。中信重工的主动转型、积极开放,都走到了市场变化、同行业改革乃至国家政策的前面。

  当前,新常态遇到非常期,我省稳增长保态势任务艰巨,亟须更多制造业企业及其他市场主体像中信重工这样,勇创新、调结构、转方式,挺起崛起振兴的脊梁。郭庚茂书记在洛阳调研时强调,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遵循规律、狠抓关键,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抓住关键要素、创造聚人才的条件和环境。中信重工的成功经验,生动印证了这一部署的科学性可行性。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中因势而变、抢占先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融入“互联网+”,以产学研销无缝对接的大科研、“大工匠”为创新提供坚强保障,是企业转型、经济升级的不变真谛。

  无论是“燃烧的水面”、抑或“烧毁的桥梁”,都不能阻挡英雄勇往直前的脚步。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需要这种精神,稳增长保态势需要这种精神,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更需要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