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网》访河南大学教授栗胜夫:太极拳传统的向往

18.10.2014  16:07

      虽然长期研究少林拳,但对于2014年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仲裁委员会主任、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栗胜夫来说,太极拳一点也不陌生。作为河南人,对于近在咫尺的太极拳他也是非常关注,有关活动经常参加,与“四大金刚”也有密切交往。
      栗胜夫说,在中华武术100多个拳种中,习练人群最大、发展态势最好的是太极拳,这反映了人们对中华武术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向往。他认为,陈氏太极拳在诸多太极拳拳种中习练人数最多,其中从幼到长再到老,各个年龄段的都很多,这与其拳种的文化分不开,也与其发源地——陈家沟培育了诸多太极拳的真正传人直接相关。他说,陈家沟的“四大金刚”培养、指导了很多弟子,这些弟子又培养、指导了更多的习练者,星火燎原、遍及全世界。
      太极拳尤其是陈氏太极拳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栗胜夫认为与其文化脉络清晰有关。他说,太极拳拳师的育人、教学、练习过程中,宣传的思想就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育人观点,“中国人有一个理念——文武兼备,在太极拳的传承过程中,最能反映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和处世之道。”
      当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有目共睹。栗胜夫认为,相对于诸多体育项目而言,太极拳对人体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是最全面的,包括柔韧、灵敏、速度、弹跳、劲力等等。另外,太极拳尤其是陈氏太极拳的防身作用也是很多人喜爱的一个因素。这些诸多因素都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对太极拳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栗胜夫说,一个拳种的兴旺与否主要是看它的传承人、习练人,陈氏太极拳的习练人众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它的站、点,这些站、点在推广拳种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包括他以及很多人都觉得陈氏太极拳打出来很“土”,不如长拳等拳种优美,在当时,能看出门道的人并不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陈氏太极拳的拳师从乡间逐渐走入社会舞台,包括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这些名家一步步将陈氏太极拳从陈家沟推向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在陈氏太极拳的传承、推广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栗胜夫认为,发展到今天,不光是太极拳,从整个国家的武术形势来看,现在是鼎盛期。就以此次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而言,非常多的少年儿童走进了赛场,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地打起了各家太极拳法。他说,过去太极拳由于其特性所限,很多年轻人并不爱练,但这次说明,太极拳在能否后继有人的问题上不成问题。
      “真正的英雄在民间”,栗胜夫说,现代社会中,在学习知识的条件、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民间的和专业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具体到武术上,很多民间习练者一方面具备了相应的知识素养,又可以在基层相互切磋、交流,他们在太极拳技术的细腻程度、内涵表现上都有独到之处。这也是这次公开赛给他的一个感觉,他认为,民间武术仍然是中国武术的主力军和未来。
      栗胜夫认为,当前,陈家沟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中,但温县、陈家沟还需要很好地整合它的文化品牌,政府部门需要对拳师进行大局观教育,在适度竞争的前提下,各自发挥自己的智慧,共同推动“金字招牌”的打造。“政府要爱护太极拳传人,尤其要留住那些有真正功夫的拳师,让他们有家的感觉、有‘根’的感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