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求真探理乃毕生所向——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图)
3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在综合管理中心第一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何以中原?中原文化之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的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上,刘庆柱先生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以宽广的视野、详实的例证阐释了中原文化的“中”作何解,同中华文化又有哪些渊源。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刘庆柱先生面带微笑,娓娓道来。他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谈吐为现场师生展示了一位考古学界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
报告会后,刘庆柱先生欣然接受了采访邀约,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走近这位学术大家。
求真探理乃毕生所向
1962年,刘庆柱先生以第一志愿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谈及后来为何会选择考古学专业,他回忆起了自己的求学时光。
上中学时,刘庆柱先生就经常读一些关于社会科学的书,如冯友兰、侯外卢、黑格尔、叔本华等中外学者的著作。这使他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渴求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
规律只有在长线条中才能找到,刘庆柱先生开始萌发研究历史的想法。同时,刘庆柱先生又深感文献史学资料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多,对一些事情的描述众说纷纭。因此,他希望从最客观、最科学的材料着手去研究历史——考古学根据过去的物质文化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材料所受的干扰也较少,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历史原貌。所以在第二年分专业时,他义无反顾选择了考古学。
在从事考古学研究后的20多年里,刘庆柱先生都坚持在田野考古的第一线度过。夏收后,冬休中,在农民无需劳作的酷暑严寒,他都亲自在田野间钻探、绘图、调查。他认为,在考古学研究领域,能够长期支持自己艰苦条件下作学问的动力,“就是源于我内心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科学事业的爱好。”
“科研工作很多是从‘假设’开始的,但‘假设’只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阶段,最终都需要得到证实。自然科学的证实在实验室里,而社会科学的假设就可以通过考古来最终证实。”刘庆柱先生说。
“国家和人民需要什么,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就应该面向什么。”刘庆柱先生认为,研究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是“投入主战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引导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注重对社会精神层面的调理,摸清时代脉搏,传递社会正能量。
历史证明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作为考古学专家,刘庆柱先生对当下热议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把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马克思主义。
刘庆柱先生认为,我们对文化自信要重视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家,是在原有的优秀历史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为什么选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提出“中国梦”?刘庆柱先生说,“那正是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民族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证明我们是有能力,在新的时代站稳脚跟,比原来更上一层楼的。”
作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说,想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向青年学生讲清历史,讲好中国故事,这就要求老师们不能照本宣科。“所有的学生他都是追求真理,追求未知的。所以只要你讲得好,能解决他的问题,学生其实是非常愿意听的。”
刘庆柱先生还提到,在大学生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老师们要结合当今形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解析问题,在解析的过程中,加入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手段,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
望同学们多读多学,珍惜时间
已经是中国考古界泰斗级的专家,刘庆柱先生在中国社科院的办公室里,每个月依旧订有40多本杂志。“有历史学,也有生物科学,什么都有。每天光读这些都是读不完的。”他笑言,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想了解的知识太多,根本学不完。
学习充电不放过点滴时间,是刘庆柱先生一直保持的习惯。大学毕业赶上文化大革命,刘庆柱先生被分配到南泥湾的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他就利用闲暇时间读《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以及列宁、斯大林的重要著作。那段经历,为他日后开展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刘庆柱先生说,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呢,主要的信息要涉猎,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更是应该多了解。他认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学生时代,要跟老师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获取知识和研究知识的工具。工作以后知识的积累,就应该像滚雪球一样,越学越多。”他感慨,现在的大学分科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便于学习和研究,而实际上,客体世界并不是分开的,我们的学习把各科切下去,是把链接的东西割裂了。“我们应该意识到分科学习的局限性,通过广读书、多读书来克服这个问题。”
2016年8月31日,刘庆柱先生正式接过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的聘任书。目前,刘院长就住在校园里,经常去学生食堂吃饭。平时会带领历史学院的老师团队,开展一些重大课题研究。
“下一步,历史学院应该更加重视人才汇聚,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培养并推出一批被社会认可,被教育界认可的优秀学者来。”在刘庆柱先生看来,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正在努力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已经具备创建“双一流”大学的优势和条件。(王璐 学生记者 徐京豫 撰稿)
人物名片:
刘庆柱,1943年生于天津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曾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秦阿房宫遗址等多次考古勘探、发掘。主要专著和论文集有:《西汉十一陵》、《长安春秋》、《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汉长安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汉长安城》、《汉长安城骨签书法》等。其中《汉长安城未央宫》、《汉杜陵陵园遗址》分别荣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夏鼐考古学奖。
刘庆柱先生为我校师生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