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之变
□本报记者杨万东本报通讯员董耀明
●这里曾是革命老区,亟待改变发展迟缓的面貌
●职业教育、特色农业等有成效的实践帮助百姓致富
●大别山已开始发生巨变,如何全面脱贫?值得深思
编者按
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深山区、黄河滩区(简称“三山一滩”)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山一滩”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三山一滩”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贫困状况发生很大改变。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这些地区的一些地方依然贫穷落后。为此,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决定全力实施“三山一滩”地区群众脱贫工程。
前不久,本报记者分别走进“三山一滩”地区,目睹着变化,探求着问题。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关注‘三山一滩’地区脱贫工程”系列报道,一组四篇,敬请关注。
■相关链接
何为“三山一滩”?
“三山一滩”是指我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是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我省“三山”地区总人口占全省40%左右,而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60%以上。
我省黄河滩区涉及洛阳、郑州、开封、焦作、新乡、濮阳等6市17个县(区)、59个乡镇、1172个自然村。其中,滩区有4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滩内居住人口1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4万人。
“三山一滩”地区与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仍然呈现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这些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更加突出,是我省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大别山片区贫困特点
一是贫困面广,贫困人口较多。该区域贫困发生率高达1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农村公路等级低,公共交通普及率不高。水利设施老化,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缺乏基本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
三是产业单一,缺乏大型项目带动。该区域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4∶3,第一产业偏高,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四是财政收入低,发展后劲不足。该区域人均财力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财力薄弱制约了对贫困乡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
大别山渴望脱贫
巍峨雄壮的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为革命老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比较迟缓,因此是扶贫重点地方。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信阳市,曾经走出很多位将军,同时具有典型的大别山区的山地特征。信阳市的扶贫脱困之路,也是大别山之变的一个缩影。
“老、山、农、穷”是这个地方的突出特点,即革命老区、山地多、以农业为主、贫穷。扶贫开发前的1983年,信阳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贫困人口有257万人,占当时农业人口的41%。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信阳10个县(市)中,有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2个;扶贫进入新阶段后,信阳有光山县、新县、商城县、淮滨县、潢川县5个县进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罗山、息县仍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013年底信阳全市尚有贫困人口70多万人,远远低于扶贫之前的贫困人口。
大别山渴望脱贫。纵观多年来的扶贫措施,信阳市在强化技能培训、开发农业产业等方面富有成效。横观全市的扶贫情况,每个县、区都在探索脱贫之路,各有特色。
2
涉外之路:出国打工,回国创业
新县位于我省最南端,地处大别山腹地,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深山区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受战争创伤和自然环境制约,到扶贫开发前的1983年,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7月25日上午9时,位于新县的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仍然能听到阵阵读书声。在为期3个月的日语班里,来自新县陈店乡的吴冬阳在这里学习了60多天,毕业后,他和同班同学将去日本从事水产加工。
吴冬阳在职业培训期间,学习基本的日语日常用语。不仅如此,日本的礼仪、风俗等他都会一一了解。在这里,他还要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
“这里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针对性强,有实力。”信阳涉外学院工会主席夏磊说。
在一个教学楼的大厅外,还挂着“赴韩就业技能测试信阳涉外学院考点”的条幅,落款是“中国商务部、韩国劳动部”。
新县扶贫办主任聂应斌告诉记者,新县的涉外职业教育已经办成气候,成为当地职业教育的亮点。
自1984年以来,新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派出国外就业作为新县为民服务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专门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
聂应斌说,在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扶贫部门的帮扶下,新县根据县情实际,依托国家“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优惠政策支持,大力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涉外技能培训,通过涉外职业教育,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外语和创业知识,先出国就业积累资金,后回国创业。
通过近30年的积累,新县总结出了一条“职业培训+国外就业+回国创业”的新模式。新县已先后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输送毕业生2.3万余人,为广大农村贫困青年筑起了一条转思想、学技术、快就业、能创业的致富高速路,让许多贫困青年实现致富梦想。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首所主要面向国外就业的高职院校——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学院采取高职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以“素质、技能、外语、创业”为育人特色。
夏磊说,涉外劳务培训帮助贫困青年实现两个转变:由农民转变到工人、由工人转变到创业者。许多人通过培训由“泥腿子”变成了总经理、董事长。
“实际上,自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新县抢抓国家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机遇,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特色产业、解决眼前困难与长远脱贫致富、扶贫与扶智等方面关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
3
油茶梦想:成林一片,几代人受益
光山县南依大别山,北濒淮河,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69.3万人,1985年以来光山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按照新扶贫标准,全县现有11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9.6万人。
2001~2012年间,全县共安排实施财政扶贫项目资金1.2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集中解决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初步改善了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而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在绿色农业产业方面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7月26日上午,光山槐店乡油茶基地。车子在蜿蜒起伏的山丘上穿行,四周是一片已经成林的油茶树,有些油茶树上已经结籽。
油茶号称“东方橄榄油”,是我国的特产。长期食用茶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油。
种植1亩油茶,稳产后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且,油茶树盛果期达60年以上,一经种植,几代人受益。
据光山县扶贫办主任刘刚介绍,光山县在历史上曾有种植油茶的习惯,全县9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中浅山丘陵面积较大,土壤多为弱酸性,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营养元素丰富,十分适宜油茶生长。
2008年以来,光山县把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产业来抓。
200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决定》,成立了油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提出了打造全国油茶北缘强县和全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县的奋斗目标。2011年,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纳入全县“双十工程”。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2012年,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产业作为光山的三大特色产业之首,列入全县“五十工程”,重点予以扶持。
目前,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已达16.7万亩。
在油茶产业发展上,光山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发展思路,走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
“通过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互助资金等项目,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了优质茶叶、油茶、苗木花卉、水产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使贫困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刘刚说。
4
职业教育:让农家子弟实现梦想
7月27日下午4时,携程旅行网信阳服务中心的乐平来熟练地接听客户打来的电话,帮助客人预订酒店。这个刚刚过完19岁生日的农家大男孩即将完成3年的职业教育:两年专业教育和一年企业实习。乐平来在实习期间获得企业认可,他将很快转正,成为携程网的正式员工。
乐平来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是河南省信阳航空服务学校,这所学校是信阳平桥区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脱离贫困,实现人生梦想。
职业教育,是在大别山区实施的扶贫项目之一。这个项目,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信阳平桥区职教集团成立于2008年,本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整合了平桥区部分企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成员单位的中等职业教育联合体,推动全区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2009年,平桥区利用省职教攻坚项目资金在震雷山风景区兴建职教集团公共实训基地。现在平桥区的各级各类培训及涉外劳务培训全部集中到职教集团实训基地,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超过1万人次。
“职教就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实实在在的教育,能就业、能致富,实现梦想。”信阳平桥区职教集团培训中心主任郭玉说。
为提升职教管理水平,2011年10月,平桥区成立河南省首家县(区)级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作为将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合为一体的政府机构,该局在全国尚属首例。它整合了教育体育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就业培训、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劳务及涉外劳动服务职能。通过这个平台,最大化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目标。
信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工作理念,大力强化技能培训,创新办学模式,像平桥区职教集团这样的教育机构并不少见。
5
巨变背后的思考
这些年来,信阳市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据信阳市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2011~2013年,全市共稳定解决了28.71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365元提高到2013年的7982元。
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2013年,全市有311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致富产业形成规模,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商城县杜畈村,一排排整齐的徽式民居拔地而起,这里是整村推进的成果之一。自2012年以来,杜畈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规划,这里已经成为适宜人居的美丽村庄,共一百多户人家集中居住在这里。新县千斤乡戴湾村,也是整村推进的村子之一。经过扶贫项目建设,这里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许多偏远山区的村民都迁到这里。
尽管如此,巨变中的大别山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贫困现状依然严峻。贫困人口多,因灾返贫、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山区困难群众的贫困程度依然很深,种种因素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的脱贫速度和脱贫效果。
资金投入不足。贫困地区底子薄、基础差,扶贫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防灾能力弱,大多数水利设施老化,毁坏现象严重。大多数村组与村组、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道路依然是晴通雨阻。
“不过,我们仍然有信心。目前,省里制定了‘三山一滩’扶贫规划,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落实好这个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把大别山区的扶贫工作做得更好,让大别山区变得更美更富裕。”信阳市扶贫办负责人说。(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王天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