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最后一公里难在哪

17.01.2015  01:43

  医生渴望多点执业实现价值医院担心人才流失公开支持少医保覆盖不全责任不明陷入僵局

  在本周,医生“多点执业”又重新成为一个公众热议的话题,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定到地方层面的实施细则都在推进之中。而时间走到2015年,多点执业改革已过去5年。

  在广东某三甲医院,一名医院领导认为:“多点执业,是医疗模式转变的必然规律,在西方国家都是以社区医生为主,多点执业也能达到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效果。”

  而本报记者在调查采访后发现,多点执业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一些未知困难未进入公共话题领域。

  在释放政策红利同时,医生眼中有哪些阻碍政策落地的因素?多点执业的“最后一公里”究竟难在哪?

  文/广州日报记者李伟实习生刘邓

  林凡(化名),男,40岁,现为广东某三甲医院一位颇有名气的医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这家三甲医院任职至今,已有15年的从业经历。

  公立医院对执业仍有顾虑

  “为什么不限号呢?我一天哪里能看完100个病人嘛?每个病人我本来想看10分钟的,现在只能看3~5分钟了,有些病三五分钟看不明白。”

  林凡倾诉着他的苦恼。因为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生的奖金是与门诊量直接挂钩的,看的病人越多,挣得越多。

  “有时20元中药就能治好的病,我尽量多开,有病人大老远来看病,药开少了,病人怀疑我没有认真看诊,我只能多开。”

  “想出去又怕医院会把我的工作拿掉;而三甲医院平台非常好,也舍不得。我非常渴望有多点执业的机会,这样我就不会被医院压抑着,就能实现我的价值。”

  而目前,各公立医院对多点执业公开鼓励还是少见的。

  从广州和深圳的医院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进展很慢。有的医生反映,落实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各医院的领导层,特别是医生所在课室的负责人。

  广东一家知名医院甚至出台了内部的书面与口头通知,无论是年轻医生还是退休医生如果未经医院同意,出去多点执业,则有或无法顺利晋升职称,或无法拿到退休金、奖金的处罚。

  而医院也有自己的顾虑。因为能出去多点执业的医生,大多是医院的“顶梁柱”或招牌。更重要的是,医院也为这些医生的成长“买单了”。

  深圳某知名中医专家,曾任某三甲医院副院长的一名医生透露,医院领导的反对主要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顾虑:“一是担心专家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对医院来说是一种损失;二是病人外流现象会减少医院的门诊量,减少医院的经济收入;三是医生群体内部会因为多点执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产生内部矛盾,医院之间、科室之间容易产生一些想法;四是医院和科室在人员管理上会遇到一些困难。”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其实,领导们是怕医生在外面挣得多了,在医院里不好好干活、对本职工作不再认真负责,会在医院混;因为社会医疗机构给我们的报酬普遍比大医院要高。”

  不同年龄医生态度有差异

  而在医生内部,对多点执业的态度也有差异。

  目前而言,像林凡那样的中年医师,是体制内多点执业改革的热烈拥护者。这部分医生的共同特点是在体制内大医院已有多年从业经验、有一定技术和名望,但尚未走向体制内中层领导岗位。“志不得申”的苦闷,使得他们希望能有合法的身份和合法的渠道流动到体制外的医疗机构,通过市场,实现自身的价值。

  青年医生群体对多点执业的态度颇为不明。多点执业对他们未来的执业选择确确实实能带来便利,然而这种利好在当下阶段体现得还不明显。

  退休的老专家们,从立场上是支持多点执业的,在感情上对工作了几十年的医院十分留恋眷念,不愿意公开与院方为难。医院在离退休专家多点执业上,约束也没有那么严格。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老专家是在三甲医院出诊完成的情况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社区和基层医院的邀请去出门诊。而中年医生,是自己悄悄出去的,在医院中会引起一些反弹。

  民营资本能吸引好医生下基层

  “引导和鼓励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提高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比例,降低患者的自费比例。”

  这是广东和深圳两个医疗条例的内容,政策对基层的倾斜扶持十分明显,然而现实情况是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据林凡介绍:“好医生不去基层医院开门诊,以前和现在采取的是帮扶政策,基本上类似于义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基层医院还是培养不出人才更留不住人。”

  “我们多点执业选择的都是社会医疗机构,不会去基层公立社区门诊部,这些社会医疗机构会在我们下班后专车接送门诊,我们省心,只需要看好门诊就行”,实际上,民营资本介入基层医疗是对基层社区医院的补充和发展。

  记者联系到广州一家民营资本的医疗连锁机构负责人了解到,广州和深圳现已经有多家社会资本运作的中医诊疗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名医进社区,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节省了患者的排队等待时间和缩短了就医距离。

  望执业不做“周末医生”

  现在的社会医疗机构向政府申请资质时,申请的是社区门诊的牌照,患者能享受到基层医保的政策呢?

  广州这家民营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大部分门诊医保能覆盖,但还不是全覆盖,其他机构也一样,”深圳一家中医诊所的相关人士在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还在争取,目前还不能。”

  作为医疗行业,总是难免出现不可控的医疗事故和风险,那么放开多点执业后医疗事故的责任怎么认定?

  根据深圳的《意见稿》第五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应当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机构与医师书面约定因医师执业过错发生医疗损害赔偿,医师需承担赔偿责任的,医疗机构可以与医师就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保费的分担比例进行约定。”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负责人表示:“目前完全由社会医疗机构负全责,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为了减少医疗风险,社会医疗机构一般请的都是有名气的专家,甚至是一些离退休的老专家。

  此外,医生多点执业还面临着“医生自由的限度在哪里”的问题。

  “我希望能在公立医院和社会医疗机构之间自由选择主要挂靠单位,不一定要将公立医院作为我的主业,我难道不可以在医疗机构上班,偶尔去去医院出门诊吗?”

  林凡说,作为中年医生,他希望以后能光明正大地去“多点执业”,而不是做“周末医生”。

  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主任陈元胜在13日的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尽快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并全面实行医师多点执业备案制;打破社会办医审批的藩篱;除县级医院外,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扩建公立医院……此外,还公布了一批今年将推出的改革惠民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