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 “文”行天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去年,贵州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6.85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3.2%,预计“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超过30%——
去贵州看文艺演出,《多彩贵州风》是多数人的首选。该剧以本土的族群记忆,演绎了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等贵州少数民族的浪漫风情。不少网友盛赞:一夜多彩贵州风,演绎贵州六百年。
自2005年首场演出以来,《多彩贵州风》已经持续演出3000余场,遍布全球20余个国家及地区、50余个城市,观众达300多万人次。《多彩贵州风》仅仅是贵州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冰山一角。“近年来,贵州省依托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11.18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96.85亿元,占GDP比重也由1.95%上升至3.2%。预计‘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超过30%。”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广智说。
打造品牌树立形象
贵州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孕育了风格多样、魅力独具的民族文化。贵州的文化资源之丰富,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目前,贵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内容涵盖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节庆等领域。
贵州的红色文化也很丰富。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68个县(市、区),在贵州期间相继进行了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等一系列重要革命历史活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贵州深厚的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使得外界对贵州的了解有限,对贵州文化的认识也很有限。为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贵州决定以“多彩贵州”为形象定位,整合贵州文化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并成立专门机构——贵州省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负责管理运作多彩贵州品牌。
10年来,贵州围绕“多彩贵州”的品牌定位,持续开展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原生态国际摄影大赛等系列互动,选出“贵州名创”723件(套)“贵州名匠”401名,“多彩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组织系列活动、扩大品牌影响的基础上,贵州还积极探索品牌资本化运作,完成了“多彩贵州”品牌全类别注册,推动品牌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运作,授权17家企业机构有偿使用品牌。
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袁华介绍,贵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多彩贵州”品牌为引领的文化品牌集群,涵盖演艺、金融、文化旅游、民族工艺、特色产品等多个领域,拉动投资40亿元以上。
为让“多彩贵州”品牌无形资产落地,贵州打造了集研发、设计、制作、交流、展示、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贵州文化品牌总部,以巩固提升“多彩贵州”品牌。
2013年8月,贵州启动实施了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建设,一期项目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贵州还建成了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并投入使用,围绕‘非遗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总体定位,打造集展示交易、创意孵化、研发交流、文化休闲、文化外宣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袁华说。
搭建平台增强动力
长期以来,贵州文化产业处于规模小、产能低、知名度弱的局面,作为产业发展主体的文化企业也普遍弱小。为了打破这一被动局面,近年来,贵州积极走出去,通过连年参加深圳文博会加大推介力度,借船出海。2011年以来,贵州在深圳文博会上实现现场交易364.34万元、签约订单4993.29万元,签约项目170个、涉及金额627.72亿元。
在“走出去”的同时,贵州还以“互联网+园区+会展”的模式,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交易平台。“今年7月,贵州举办了首届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实现现场交易170余万元,签约项目6个、签约金额11.8亿元,取得较好成效。”张广智说。
贵州还多年举办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今年升级为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突出规划引导、创新产品设计、加大产业培育、壮大生产企业,加快推进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步伐。
同时,贵州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企业活力,盘活存量文化资源,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一方面,贵州积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改革与资源重组相结合,相继组建了省直属的广电、报业、出版、期刊、演艺五大集团公司和一批市州文化集团公司,打造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社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出现了西西弗、荷塘月色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目前,贵州民营文化企业生产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形成与国有文化企业共存共荣、竞相发展的格局。
去年以来,贵州省针对缺乏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现状,又启动建设了省级“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以催生文化核心竞争力。截至今年9月,该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累计完成投资210.16亿元,建成投入使用或局部投入使用的已有13个。
融合发展新兴产业
抗战剧《二十四道拐》日前在第11届中美电影节上荣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贵州影视业迈向世界舞台的开端”。
近年来,贵州影视业异军突起,《奢香夫人》《第一伞兵队》《雄关漫道》《绝地逢生》等一批“贵州制造”的影视剧叫好又叫座,相继闪耀在全国大小荧屏。
不过,异军突起的贵州文化产业并非仅仅是影视剧。近年来,贵州在培育壮大特色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金融和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旅游景点、民族村寨、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歌舞演艺等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进程加快,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等均实现40%左右的增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兑现文化价值。”近年来,贵州省深度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仅让旅游更精彩,也让文化更生动。
在贵州安顺市,记者看到,安顺突出文化特质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精品文化与智慧旅游相结合、文产项目与旅游节会相结合,推动黄果树自然风光和大屯堡人文景点两颗明珠交融发展,成为贵州重要的目的地。今年上半年,该市实现旅游收入169.91亿元,同比增长22.7%。
截至去年底,贵州与文化旅游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3大行业20个子行业中,文化旅游产业单位共有2170个,文化旅游个体工商户11465户,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近10万人;文化旅游年收入近120亿元。
“在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通过的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将在贵州后发赶超中发挥更大作用。”张广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