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机构料货币政策已转向“积极”
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正处于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型过程之中
本期主厨:左永刚
主料:货币政策转向积极
辅料:宽松政策有望加码
味道:甘甜
“综合近期降息降准等政策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依然有足够多的政策组合选择,可以在保持政策基调中性取向的同时兼具灵活性和前瞻性,并酌情适度走向宽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近日预测。
央行5月10日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从2014年11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已经经历了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尽管央行强调“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但多数机构预测央行在应对实体经济变化的手段上已经开始向“积极”转化。
实际上,在这次降息之前,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未来几个月官方还将出台进一步措施以应对近期增长担忧。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预计第二季度还将下调政策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可能出台取消存款利率管制的政策。”
中金公司曾表示“中国经济仍在惯性下滑,货币政策继续放松可期”。5月3日,中金公司发布的报告称,预计财政和房地产相关政策今年将会进一步宽松,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将有一次25个基点的对称降息。
对于此次降低之后的货币政策走向,摩根大通认为央行在此次利率下调后不会进行进一步的下调。但是,由于此次利率下调早于预期,发生另一次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不能被完全排除,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即将发布的经济活动和通胀态势数据。
摩根大通报告认为,未来定向政策工具将可能发挥更大作用。今年下半年,预计央行将采用传统和创新的定向措施组合。因此,定向的量化政策工具将可能比以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目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有效调节和供给流动性,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门认为,不量化宽松不代表不放松。通过传统的降准降息加上定向的工具,如MLF、SLF、PSL等等,央行绝对可以保证银行间资金面维持在宽松的状态,从而引导各种利率下行。4月份大幅降准已经看到效果,如果后续再配合降息和各种定向工具,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尽管货币宽松,但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实际利率依然高企。
巴曙松认为,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正处于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型过程之中,但传导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顺畅,需要综合运用量价工具。经过前两次降准,以及央行不断使用的定向工具,银行间流动性总体宽裕,超储率水平有所上升。在新的条件下,宏观政策的关键更多转向如何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推动宽货币走向宽信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需要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等价格工具的同步跟进,形成协调的政策效果。证券日报记者左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