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EMBA:复旦EMBA教授李若山:快乐充实

07.03.2016  15:19

    复旦管院走过恢复建院三十周年,我们感恩这样一群在学院任职多年的老师。他们是擎灯者,用光亮指引前路;他们是架桥者,心系年轻的后来人。让我一起跟随他们从不同角度回顾与展望“管院三十年”。

    只要是上李若山教授的课,你总听到同学们的笑声。笑过之后,他们往往会“大呼过瘾”,觉得一堂课的时间实在太短。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审计学博士,李若山最擅长的就是将复杂难解的会计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他是同学们眼中的“会计魔术师”,是荧幕上“解码财商”的主讲嘉宾,他新颖、犀利而又通俗的观点赢得一众粉丝追捧。

    曾经担任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的李若山,心里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回到上海,回到复旦。如今,他在复旦管院任教已有18年。这一段快意充实的学术与教学生涯,给他带来了巨大成就感。

    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李若山,和许多人一样怀着一个复旦梦。文革期间,第一次来到复旦,他见到了从小崇拜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坚定了他想要上复旦的决心。后来,阴差阳错,他与复旦擦肩而过,在恢复高考的1978 年的考试中,以第二志愿被录取为厦门大学经济系,被分配到会计专业。

    “由于父母都是从事会计的缘故,本人很不喜欢会计。”而只对历史人文抱有浓厚兴趣,在进校前,他鼓起勇气向厦门大学校长写了一封请求更换专业的信。没想到,新生大会上他却因为“专业思想不稳定”遭到了校长的不点名批评。“这样一来我没办法了,只好耐着性子迈开了自己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征程。

    本科期间,李若山对会计学专业课还是提不起兴趣,而一心沉浸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中。“那时的我就像在和会计学闹别扭一样。”他笑道。直到本科毕业,在报考工业经济专业研究生失败之后,才转回到会计系,继续他的会计学习生涯。

    幸运的是,当时他的导师是中国会计学界的泰斗葛家澍教授。师从这样的学术大牛,李若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重新思考会计学的价值和意义。

    90 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刚刚起步,许多制度亟需建立。李若山看准了这个趋势,便开始对中国未来审计制度进行研究,这也最终成为了他攻读审计学博士的决心。

    拿到博士学位后的李若山在厦大度过了自己最初的执教生涯。但是因为出身在上海,又从小对复旦抱有情结,李若山很想回到复旦。有一次他在外访学,和当时的复旦校长谢希德教授同桌。一向坦率大胆的李若山当即下定决心,拜托谢希德校长为自己带一封信,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郑绍濂院长递交了一份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到复旦工作的意愿。同为厦门大学校友的谢希德教授“惜才如命”,一点也没架子,当即收下并转交给管理学院。

    复旦管院郑绍濂院长接信后便开始活动,多次与厦门大学协商。“那个时代,工作调动是非常麻烦的事,但是通过学院领导一年的努力,我终于还是来到了复旦,来到了管院。”直到后来李若山才知道,看上去还算“顺利”的调动,背后还牵涉到一系列“问题”,包括他的职称、家属以及住房等。但是院领导为了让李若山安心工作,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替他这些繁琐事务全部解决了。

    回忆起刚进管院、踏上教学岗位时的情形,李若山感慨地说:“当时的管院,体系很简单,大家都是凭着那个时代独有的一种干劲和奉献精神在做事,学院上下其乐融融。

    那时期中国很多高校环境都比较艰苦,但是复旦管院依然尽可能为老师们提供好的条件,保证供应每个老师的餐饮、学院对待人才的这种态度,使大家能够保持学术研究的热情,并取得傲人的成绩。

    渐渐地,随着学生和教师人数的增多,学科设置也越来越丰富,管院开始构建科学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 年,李若山担负起本科教务的工作。“那时候会计学的学生出国申请,往往都会输在数学功底不好。”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当时院领导的支持下,对本科教学做出了重大改革,管理学院的学生必须打好数学基础,这种高要求为许多学生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同时,学院还定下了另一条要求,即教材尽量用原版。“如果阅读原版有困难就让老师循序渐进。”总之,要从本科教学开始就树立起一种国际化的教学要求。

    为了让学生避免像自己刚接触会计学时那样产生抵触心理,在讲解枯燥晦涩的会计学理论时,李若山充分利用大家对幽默的喜爱和对形象的接受度,在讲解过程里不时穿插精彩形象的比喻和案例。许多本科生还自觉地将李若山的上课笔记整理成了“语录”。

    会计学在别人眼里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整天和数字、统计和表格打交道,实在有点无味。但是李若山却把会计学玩成了一门“魔术”。这位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教授,身上仿佛有种莫名的魅力。他站在那里,微笑着在复杂枯燥的理论间跳进跳出,形象的案例内容像一卷卷漫画般展开,内容的深度却跨越亿万资本规模,海纳市场各行各业的最新动态。他的课永远是学术课堂里最受欢迎的“脱口秀”,又是“脱口秀”中最具含金量的信息殿堂。

    但在李若山自己看来,给了他如此动力和灵感,正是那些坐在台下、聚精会神的复旦学生们。“他们身上有种特别的激情,愿意特别认真地对待学习,这让身为老师的我不敢不努力,只能想办法让知识的传递更有效。

    可以说,“幽默”是一道易为看见的光,而“严肃”的教学与思考则让这道光变得更亮。二者相辅相成,才造就了李若山教授,造就了复旦管院别样的学术研究氛围。

    他总是谆谆教导本科生来说,一定要把眼光放远,要积极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就算面对职场经历丰富MBA,EMBA 学生,他依然强调这一点。有很多学会计出身的学生都提及,李若山曾在第一堂授课前说了掷地有声的四个字:“不做假账”。这四字真言就像被火烙印的痕迹一般深深印在他们心中,因为李若山让他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财务就像人生一样,所有的过程都应该被真实反映。

    “有些本科生曾跟我讲,在学校学了4 年,去企业单位实习的时候,却被指责连账都不会记。这时候,我就会跟他们讲,记账这种事情,要不了多久就学会,为什么需要4 年呢?进入管院后,你不要太急着把自己定位成专业技术人员。我们与一般职业院校的区别就在于,宽口径,厚基础。因为我们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能力,包括自学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分析的能力,这些是至宝。”李若山如是说。

    在李若山看来,只要你的能力、知识、性格等方面日趋成熟,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对工作有着正确的立场,成功就会不期而至。“正确的立场和笃定的信念,其实就是个人能够承担的最主要的社会责任。”他解释道。

    对于老师而言,学生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所在。站上讲台多年、收获口碑无数的李若山,依然对学生怀有一如当初的情感与希冀。他理想中的学生应当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肩负正直诚实的社会原则,二是树立国际化高端的远大梦想。而引导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专业上的提升和使命感的塑造,正是李若山作为一名财会“魔术师”的责任与担当。

    更多复旦大学EMBA活动及新闻详见:复旦大学EMBA项目官方网站(http://www.fdsm.fudan.edu.cn/emba/activity.html)

    或复旦大学EMBA官方微信:搜索“复旦大学EMBA项目”。

    2.jpg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