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大脑” 郑州更“聪明”
10时30分,“扫脸”进入“郑好办”APP公积金“一件事”模块;10时30分30秒,申请完毕后,需要提取的公积金就到账了。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以前,提取住房公积金还房贷,不但得去现场交材料,还要花长时间排队办。现在只需动动手指,不用提交任何材料,一下子就办完了。”郑州市民娄先生感慨道:“真是想不到,办事还能这么方便快捷!”
“郑好办”app一件事专区
更多曾经想不到的,都在变为现实。智慧“路口”自动调节交通信号,让开车总能遇绿灯;停车无感支付;宇通自动驾驶巴士、客车载着人们智慧出行……
数字郑州“城市大脑”智能信号灯管理系统
“树牢‘全周期管理’意识,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市。”7月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出明确要求。
群众看得见的,是身边的“小确幸”越来越多;看不见的,则是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的提速建设,以及郑州通过“人数城”融合建造“思考力”城市、中部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所勾勒出的“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的幕后图景。
逐浪“新基建”打造“数字底座”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从没通过数据被连接过。”这一诙谐的说法,道出了数据不通给城市治理造成的尴尬。
交通态势实时评价
“这么多年,郑州就缺一个数字‘基础底座’。所有的部门数据通过这个‘基础底座’来交换、共享,才能把整个智慧城市在上面搭建起来,不断衍生出新的应用场景,解决城市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一年半以来,该局局长郭程明对打造城市“数字底座”重要意义的感受越发深刻。
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郭程明口中的这个“基础底座”正是数字郑州的“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建设项目是郑州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高阶体系,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即时汇聚、调度和处理全量全网城市数据资源,即时分析城市运行状态、调配城市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缺陷,实现利用城市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最终形成具备多维敏捷感知、海量数据共享、全局实时洞察、持续迭代进化的城市智能中枢。
“城市大脑”3.0
推动数字基建,集成“城市大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郑州市高位谋划“城市大脑”建设总体规划,联手阿里巴巴团队,实施重点攻关。
从2019年8月22日至今,10个多月时间里,郑州市与阿里巴巴集团亲密“接触”、深化合作。阿里巴巴(河南)有限公司、郑州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及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注册设立,加速推动“城市大脑”项目建设,助力郑州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弯道超车”。
防汛减灾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逐浪“新基建”,郑州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按照“对标先进、补齐短板、民生先行、郑州特色”的思路,分阶段推进“城市大脑”项目建设。
依托阿里“飞天云”技术架构,郑州市“城市大脑”项目一期已部署完成,建设了600台服务器构成的统一政务云平台,建成涵盖统一大数据计算平台、视觉计算平台、物联网平台、区块链平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六大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平台;二期着力构建全方位智能业务应用,涵盖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14个部门、18个业务领域智慧模块,预计今年9月底初步完成。
郑州市“城市大脑”项目一期已部署完成,建设了600台服务器构成的统一政务云平台
“有了这个‘城市大脑’,改变了过去各个部门各弄各的机房、各建各的系统、各搭各的‘数字烟囱’的弊病,打通信息壁垒、信息孤岛,让数据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有效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郭程明说。
“刷脸”可秒办 让生活更美好
“看脸”的时代真的来了!不过,看的不是颜值,而是人脸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精准度和智能化。
3月20日,一体化、全流程、一站式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郑好办”APP上线,郑州市民开启了“掌上办”“零跑腿”“扫脸办”的新生活。
一网通办、一次办成。郑州市依托“城市大脑”一期建设成果,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建设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把政府服务办事大厅装到手机里,随时随地贴身为群众服务。
“在这短短的100多天里,我们完成400多个‘一件事’的上线发布,相当于其他城市两年的工作量。”郭程明深有感触地说,目前,郑州已建成集行政审批类政务服务、水电气暖类公共服务和查询预约类便民事项于一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四端协同”政务服务体系,郑州市政务服务网PC端“网上办”、“郑好办”APP手机端“掌上办”、实体大厅端“一窗办”、综合自助一体机端街道社区“就近办”,最大限度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让市民和企业充分享受政务服务改革的红利。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应用推进处副处长李宁介绍,相关各部门之间数据彻底打通,办事所需的一系列材料在后台自行流转完成核验,市民只需进行身份验证,系统即可自动识别出是否符合条件,做到“零材料”“掌上办”“刷脸秒办”。
以公积金提取“一件事”为例,原先需要市民提交的6类材料全部免除;线下办理需要4个审批环节的,线上做到“刷脸秒办”;原先需要跑一次的,变为“一次不用跑”。整个办理过程做到了减材料100%、减环节75%、减跑动100%。
“刷脸”可秒办,生活更美好。通过数据互联共享、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依托“郑好办”APP、市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已达477项,其中包括公积金提取、居住证办理、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青年人才生活补贴、人社、水电气暖等“一件事”事项243项,公民个人和企业高频事项172项,市本级网上可办率达98%以上。
看似寻常最奇崛。郑州从微观数据入手,以政务服务数字化为切入点,撬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方方面面建设,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让百姓生活更舒心更幸福。
城市会“思考” 助治理更高效
依托“城市大脑”新基建项目,郑州正在升级为一个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数字战‘疫’”,“城市大脑”有担当。
“正是借助一期项目建设的基础平台,疫情发生之初,我们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一个覆盖交通、小区、企业和公共场所的立体化、数字化的疫情防控体系。”郭程明告诉记者。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郑州市与阿里技术团队便开始共同搭建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积极协调国家、省、市22个部门提供数据,短时间内快速归集了42类共计3400余万条有效数据,也为郑州“城市大脑”开启储备了丰富的“原料”。
国内数字化战“疫”诞生了“郑州样本”。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郑州市根据实际需要,火速上线包括疫情摸排统计上报、疫情调度指挥、发热门诊登记、来郑人员健康登记、居民小区健康登记、企业员工健康登记、出行购物健康登记及智能外呼、钉钉复工复学等十余套数字防疫系统,形成了各部门数据打通的横向闭环和任务下发、排查人员落实、信息录入的纵向闭环,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提供了科学、精准、有效的支撑。
依托“城市大脑“一期开发出郑州数字化疫情防控系统,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提供科学决策
“疫情突如其来,等不得、慢不得。当时大家夜以继日地干,平均三天上一个系统。疫情防控中,‘城市大脑’牛刀小试,也被检验了一把。”阿里云“城市大脑”原首席架构师、现任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郝亮,担纲郑州数字化疫情防控“总设计师”,回想那段“抗疫”经历,他百感交集。
“数字治城”,“城市大脑”显神通。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里,阿里云智慧停车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通过高位视频、智能识别、AI+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停车泊位状态、车位周转、停车缴费等信息一览无余。“目前,智慧停车在紫荆山南路街道办事处辖区试点,以后预约车位、先离场后支付等功能应用会在郑州逐步推广,让停车更智能。”管城回族区城管局停车场管理科科长杜国超说。
在郑东新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让城市管理问题一目了然。陈岗街作为第一批智慧街区试点,街道上的窨井盖移位、垃圾桶溢满、占道经营、垃圾堆放、公厕使用等11大类城管问题,通过“智慧眼”自动识别,生成数据信息后由管理中心交各部门联合决策,保证问题无需转呈、及时处理。
郑东新区智慧城市管理中心的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城市管理系统
郑州市也是目前全国最早推动钉钉全覆盖的城市之一,“郑政钉”已建立起市、县、乡镇(街道办)三级涵盖7万多人的党政机关高效协同办公体系,有力助推政府效能革命。
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以“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为契机,郑州市不断深化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紫光、浪潮等龙头企业合作,按照“一年突破、二年看齐、三年领先”的整体路线图,打造“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培育大数据人才与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奋力建设中部数字经济第一城,为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蓄势储能。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要达5000亿元以上,占生产总值40%以上。
得数字化者得先机。“城市大脑”无限延展人们的想象空间,让郑州城市治理有“思考力”、发展有竞争力。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