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亮妙笔 城市修补开良方 郑州“双修” 生活更优
4月26日,整修一新的贾鲁河水波荡漾,贾鲁湖公园已初具规模。(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4月26日,郑州城市的北部,整修一新的贾鲁河水波荡漾,水岸边正在垂钓的余先生猛然挑竿,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被甩进了草丛中。
与此同时,从正在召开的河南国家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工作会上,报出了一连串让人欣喜的数字:自2017年7月郑州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到今年3月底,郑州市区新增绿地面积1311万平方米、打通断头路45条、新建和改造配水管网96.1公里、启动生活垃圾分类社区试点54个、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1万个……
一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升宜居环境的“双修”战役,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如火如荼。
生态修复“握手”大自然4月26日,郑州北龙湖湿地公园的西侧,一座刚刚“隆”起、正在用绿树红花装扮的“凤山”已经开始吸引游客的到来。登上凤山的市民乔欣感叹不已:“城市里有山有水,真是美不胜收!”
“郑州市区一马平川,凤山是城市‘双修’的作品之一。”郑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凤山是用超过7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和废弃土石堆成的人工山体,7座山峰连接绵延,最高处超过40米。
据介绍,生态修复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郑州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之一,推出了几项“大手笔”举措。除了凤山,正在加紧建设的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也初见成效。
“贾鲁河统筹治理长达96公里,总投资超过百亿元。”郑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完工后河流最窄面不低于90米,最宽处将会有350米,新增水面9200亩,新增绿地8200亩,将如“玉带”一般在城中蜿蜒。
开“大药方”治“拥堵病”交通出行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症状,郑州开出了哪些“药方”?
4月20日,郑州京广快速路与农业路高架互通立交开通3个匝道,北三环快速通道与东三环快速路立交也开通西往东单侧主线和2个匝道,这将郑州京广快速路、农业路高架、中州大道、北三环快速路、东三环快速路连到了一起。
这仅是郑州为方便市民出行实施城市“双修”中“简略”的一笔。据介绍,郑州在不断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今年将确保北三环东延高架桥主线和东三环(107辅道)快速化工程隧道段、农业路快速化工程铁路代建段高架部分建成通车。加快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建设,力争年内高架桥主线桩基、承台、墩柱基本完成。年底前,中心城区还将完成170条区级代建道路,及常西湖新区4个中心区域范围内10条道路建设,开工建设35条支线路网道路,确保20条道路建成通车。
此外,年底前中心城区完成305公里常规公交专用道、28个公交场站建设,基本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30%以上,县(市)及上街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0%以上,绿色出行分担率85%以上。并新建公共停车泊位不少于5万个,百辆汽车公共停车泊位不低于13个。
用文化片区留住城市的“根”
4月26日,一场“新时代、新梦想”的歌手选拔赛正在郑州“良库”紧张上演。这里是郑州一处用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园区,超过半个世纪的老粮仓修旧如旧,既沉淀着岁月的往事,又勃发出新的生机。这里今天传出嘹亮优美的歌声,明天又会展出书画家的墨宝真迹,为城市的居民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之根。不只是一个“良库”,郑州在推进城市“双修”的过程中,把历史文化的保护列入其中,并通过打造文化片区使老的文化遗迹焕发出新的昂扬生机。据介绍,郑州正加快“四大文化片区”的谋划,其中包括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二砂文化创意园区和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
“郑州作为全国试点,到2018年3月底,已安排‘双修’建设项目1289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199亿元。‘双修’的推进,本质上体现了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使城市更有序、更整洁、更安全,使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省社科院一位专家评价说。(本报记者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