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漂族讲述城中村往事:怀念的是曾经的青春
□记者刘瑶文白周峰摄影
阅读提示 来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离开,这是几乎所有城中村居住者的目标。这里是初来乍到者眼里的乐园,也是成功搬离者不愿回首的过去。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破土而生,又从这里展翅高飞。本报的城中村故事征集一经发出,不少曾经或现在的“郑漂一族”纷纷投稿,把一个又一个或甜蜜或心酸,或励志或感怀的过去,娓娓道来。既然难说再见,不如好好纪念。
远去的老坟岗
讲述人:张兰
看到大河报关于城中村的报道,勾起了我多年前的回忆。1995年大学毕业后,我和男友租住在老坟岗。不仅因为那里离上班地方近,更喜欢每天早晨可以和心爱的他牵手去人民公园跑步、打羽毛球。那时,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刚刚开业,夏日傍晚,广场上游人如织,或坐或行,当时就想,若有一天,我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悠闲地漫步该多好。
当年的老坟岗,饮食店一家挨着一家,烧饼夹菜、白吉馍、豆腐串、卤鸡蛋应有尽有,一天到晚人头攒动。那时我们还没有像样的好衣服,东陈庄里却已经有一两家干洗店了,隔着干洗店不远是一家不大的裁缝店。后来才知道那个娃娃脸、总是一副甜美笑容的羞涩姑娘是我的老乡,当年她男朋友在部队服役,她学裁剪后租房开了这个小店。两年后,我的孩子出生,我们搬离了东陈庄东街。我曾回到那里找过她,店在,主人却不是她。
2002年冬天,母亲第二次到郑州来看我,原先颤巍巍的焊接楼梯、用旧床单遮挡着破旧窗户的租房虽已不见,干净温暖的小套间还是让母亲很心疼。于是,我们开始利用空余时间看房,第二年,非典大面积流行前,我们终于买下了现在居住的房子。
转眼间,孩子已经上了高中,家里放着他在都市村庄幼儿园时的照片,他似乎已经不太记得了。是啊,刚送他去幼儿园时,他才两岁两个月,哭得撕心裂肺。那时候,像我们一样出外讨生活的年轻夫妻太多太多,要把孩子留在身边,送到离家近又便宜的私人幼儿园是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老坟岗早已是高楼林立,再也找不到当年一点点的痕迹。
“我来了,耿河,但我一定会走”
讲述人:张辉
1998年3月15日,一向娇生惯养的我开始独立生活。经过一天的奔波,我终于在西郊的都市村庄——耿河租到了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子,三楼,家徒四壁,房租110元,水电另算。
第二天,早早醒来,推开窗户,怯怯地打量着这个庞大的不为我所知的世界:小巷窄窄的,仅能容下一两人;房子贴得紧紧的,邻居可以伸手相握;仰头看到的是楼缝隙间巴掌大的天。村庄不大,五脏俱全,开满了小吃店,土产店,服装店,录像厅,诊所,澡堂……
村里一年到头总是有人在不停地盖房,路上总是一派繁忙。
都市村庄里无非两种人,一是本村人,二是外地过来打工的人(包括刚毕业的我们)。本村人,大多让自己荒着闲着,因为他们有荒的资本。外来人口是流动的,有人进来了,有人出去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人却不是原来的人了。
南边一路之隔就是一个叫金京花园的小区,整洁幽雅的小区在耿河这个嘈杂的地方显得鹤立鸡群。我曾不止一次地想,什么时候我能在某个小区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干净整洁,没有蜂窝煤,没有被遗弃多年的自行车,没有刺鼻的卫生间味道,那个时候觉得遥不可及!
村里所有电线杆上、墙面上都贴满了各式小广告。电线、电话线、网线,蜘蛛一样,把丝吐在窄窄的街道上空,织就了一张混乱繁复的网。在这张网下我生活了1年零4个月。
这1年零4个月,我学会了买菜做饭,学会了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一次买炒一盘菜的肉,去粮油店买散装油,学会了同房东打交道,与左邻右舍融洽相处。
朴素简单的生活,成就了精神上的富有和强大,上班之余报了自考,学了财会,读了不少的好书,总想着自己一定会冲出这个村庄的。
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也就懂得了爱的珍贵。面对自己相隔遥遥的爱人,我不再无病呻吟、无事撒娇,而是更关心他,更珍惜手中在握的幸福。
我曾在村里的某一个墙角,看到过一句这样的留言,铭记至今:我来了,耿河,但我一定会走。我知道,这里一定留下一个年轻、有追求的租房客曾有过的奋斗史,一如毕业时懵懂茫然却又雄心满怀的我在耿河的那些努力、辛酸还夹杂着一丝丝甜蜜的难忘岁月。
日子一天一天滑落,1999年7月,我如愿以偿地收获了自己坚忍固守的爱情,也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离开耿河时我是那样的雀跃和欣喜,过后却生出了许多莫名的惆怅和忧伤,渐渐地我明白,不管我喜欢不喜欢那些在耿河的日子,它们都将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里,不褪色,不远去。
感谢耿河,感谢在耿河的那些日子,感谢在耿河给予我帮助和温暖的人们。
只有场景难言怀念
讲述人:陈晖
对于城中村来说,我只是一个过客。然而对于郑州这座城市来说,城中村也不过是个过客。注定要消失的,总要说再见。
从老代庄到陈寨,从陈寨到白庙,我在城中村居住了4年,奋斗至今,我已经是海马地产公司的一位营销经理,也有了自己的新住房。而这段城中村岁月不过是一个特殊的生存阶段而已,谈不上多少怀念,也没有什么感伤。或许它被拆掉的那一天,我会去看看,也许会带上女朋友,告诉她:哥当年住在这个地方,墙壁特别不隔音。但我绝对不会带着父母来,我也有虚荣心。
我的老家也在农村,但是我住过的城中村与老家那种传统村庄截然不同。这里空气很差,这里没有阳光,这里时刻都喧嚣热闹得让人心烦,这里始终看不到整片蓝天,房子比老家的高多了,房间里面还有卫生间。
如果非要说回忆,我想我只能记起一幕幕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
场景一:闷热的夏天夜晚,同一栋楼的几个大老爷们光着膀子,抱着电视机,卷着凉席铺盖,一起爬上楼顶看球赛,然后就在上面吹着凉风入眠。惊奇的是,旁边居然还有几个身材不错的女孩子。不过,什么故事都没发生。
场景二:老代庄时期我居住的楼对面就是中都饭店。夏天晚上睡在楼顶的时候,看到的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另一个世界。短短一百多米,判若云泥,心下一片苍凉。
场景三:周末想睡个懒觉的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楼下的狗叫、小孩的哭喊和大人们的吵闹,每个周末的早晨准时开场,从不让你错过。
场景四:电费的收费标准,房东说了算,不交钱就拉闸断电。在这里生活,停电是一种经常状态,有时就连光明也是一种奢望。夏天特别难熬,经常在打游戏的紧要关头,忽然屏幕就灭掉,电扇停转,整个楼一片咒骂。
场景五:一到傍晚,就有穿着暴露的女子招摇过市,空气里廉价香水的味道让人昏倒,我只有快步走开。
说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自己还在怀念。不过怀念的不是城中村,而是自己曾经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