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理想,讴歌时代

14.12.2016  05:39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广大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引领文学风尚、迈向艺术“高峰”,听后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的复兴,就谈不上真正的复兴,而文化复兴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需要坚守理想,铸造精神,讴歌时代。

一要洗涤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是非观;必须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给文艺作品注入精神之魂,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作家不能沉醉于小我,而是要胸怀大义、心系人民,要有爱民之心、悲悯之心、正义之心。一个作家如果缺乏精神引领和良知坚守,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品格、有豪气、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作为军旅作家,更要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的长篇小说《根据地》,立足革命史实,记叙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建立红色武装,创建以渭北照金和甘肃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陕甘边根据地为长征后的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成为我党我军东征抗日的出发点,为我们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讲述红色故事,就是坚守精神高地,传承红色血脉,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我的长篇报告文学《守望天山》,主人公陈俊贵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讲的就是坚守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二要紧贴时代。经典的文艺作品,都是有筋骨的作品,它们无不打上作品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精神标签。背离历史真实,脱离时代风尚和社会实践的作品,很难被读者接受,也很难成为精品力作。身处这个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时代,艺术家应该观照现实,刻画世相,从斗室走向广袤的生活现场,置身时代冷暖之中,这样作品才能从“立言”到“立命”,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把握时代脉搏,扎根脚下土地,甘于清贫,固守高贵,才能写出有道德、有温度、有血性、有筋骨的好作品。

三要根植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讲,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创作的基本能力。艺术家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修养、高尚人格魅力、老百姓喜爱的好作品,才能真正赢得百姓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广大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应底层人民的忧伤与疾苦、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吃透生活,一方面要积累日常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还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人性和美学经验。没有吃透生活,不可能写出关注社会底层的好作品。我的《一路格桑花》《用胸膛行走西藏》《父亲的雪山,母亲的河》和最近刚出版的《雪祭》,就是我几十年高原边疆生活的精神产物。

四要勇于创新。从高原迈向高峰,需要厚实的生活积累和超强的综合素质。创新不仅是思想创新,方法创新也不可忽视,要防止“同质化写作”和“格式化写作”,防止低俗庸俗和哗众取宠。文艺创作要注重社会效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具有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形式创造力,才能有精神高度、现实温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要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以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反应魅力四射的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更高的精神高地、更深的历史层次、更独特的美学视角来再现和诠释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