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祖安文化”,压根不配叫文化

13.07.2020  19:21

□冯军福

最近,一不留神被网上的骂战雷得外焦里嫩。有的一言不合就开“撕”,有的一言不发竟然也会被“喷”,管你对与错,骂就对了。

比较典型的,是这样一个圈子:里面的人打招呼的方式就是“问候”对方家人,而且还不以为耻,反以为“酷”。他们追求骂人要有创意,脏话要足够恶毒,并美其名曰“安文化”。

祖安是个什么梗?最早是指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中的一个地区,而“祖安人”就是里面的暴躁玩家。江湖上传说,他们有着堪比“十级钢琴师”的手速,以及不亚于“文科状元”的词汇量,骂人用词之妙,速度之快,让很多人戏称:在这里只有强者才配拥有家人。

后来,经过一些网络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渲染炒作,“祖安”逐渐成为对喷、互骂、说脏话成风的代名词,披上了互联网文化的外衣。骂得好的,会被表扬为“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战斗力强的,则被称作“祖安文科状元”。有网友总结“祖安语录”的制作要素:“有创意,不单调;够下流,够恶毒。”

看罢,直让人大跌眼镜、不忍卒读。都说互联网语言泥沙俱下、浊流滚滚,只是没想到,所谓的“祖安文化”已经臭到了这种地步。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这种所谓的“文化”出圈、扩张,校园也开始“失守”,不少学生自称“祖安男孩”“祖安女孩”,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年轻的“祖安老师”,边上网课边飙脏话,反而颇受学生喜爱。

从网上狂吹,到网下跟风,在虚拟空间肆意蔓延的“祖安文化”,已经倒灌至现实世界,大有靡然成风、招摇过市的态势。粗鄙下流的语言,是侵害社会和谐的病毒,纵使它披上互联网的外衣,也不应被默许存在,更不应变得合理化、日常化、低龄化。

如果网络监管平台睁只眼闭只眼、揣着明白装糊涂,无异于纵容暴力。现实中,如果人们对此一笑而过,不以为然,则会压缩正常的讨论空间,导致更多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

以“文化”自诩、以骂人为荣的“祖安人”,“祸”在嘴臭,“病”在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部分人容易心理失衡,希望通过谩骂、侮辱、诽谤等方式宣泄不满,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成就感、支配感和优越感。还有一些人盲目追逐潮流,渴望借出格语言表达自我,进而融入圈层。

骂人谁不会?只是更多人懂得克制、心有底线。所谓的圈子,不单指同类人群的社交圈,更意味着同样的规约和管束。管束一旦有了“缺口”,言论一旦突破底线,圈子也就名存实亡。追求圈层文化的“志同道合”不等于“信口开河”,隔着网线、躲在幕后的隐秘角落,不代表失去监管、没有约束。

文化与文明相伴相生。动不动就“口吐芬芳”的“祖安人”,或许应该听从马丁• 皮斯托留斯在《失语者》一书中的劝告:“我想让你们都停一下,真正思考一下没有声音,没有任何其他沟通方式的世界。”到那时可能就会明白:能够正常地与人沟通已属不易,能以文明的方式与人交流更显弥足珍贵。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魏山龙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