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翩翩起舞

11.11.2014  10:23


      深秋的安阳,秋雨一场接着一场。接到前往汤阴县韩庄镇北张贾村采访的通知时,窗外的雨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记者只得在雨中探访北张贾村。

        北张贾村,这个位于汤阴县韩庄镇最西部、毗邻鹤壁市、紧挨汤河的小村庄像是个羞答答的姑娘,隔着雨帘走进了记者的视线。采访当天,气温骤降至16℃,汽车车窗上甚至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直到车停到北张贾村委会院内,记者都没能看一眼这个“姑娘”的容貌。

        “这阵儿雨正大,咱先进屋说说吧。”一下车,一名50多岁的男人就撑着伞迎了上来,他就是北张贾村党支部书记张景海。

        从张景海口中,记者得知,北张贾村过去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庄,全村2630口人,3500亩耕地,位于汤阴县西部岗区,因得益于紧邻汤河,农业用水并不像其他岗区村庄一样匮乏。“可俺村也有制约自身发展的两道障碍。”张景海口中的两道障碍,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进行基础建设时建起的六道高压线和两条天然气管道。这“一上一下”两道障碍从北张贾村东南一直绕到西北,全长三四公里,经过的都是村里最好的耕地。

        “2000年,为了发展经济,村干部去外面找项目,可客商来了,人家看到上面有高压线、下面有管道,连个厂房也不能建,谈好的项目最后都不了了之。”张景海说着不由地摇摇头。就这样,北张贾村一直戴着传统农业村庄的帽子,迟迟找不到出路,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农民只能以种地为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边的部落村有10多家企业,集体经济不愁;南边的南张贾村,农民靠搞运输鼓起了“钱袋子”。

        要想改变,就必须转型。2013年5月,北张贾村用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全村2000亩土地的整体流转,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在韩庄镇推行的“冬菇西进”战略中,成为了全镇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冬菇西进”战略的目的就是实现西部丘陵村庄的产业转型,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北张贾村正是由此走上了变革之路。

        从庄稼汉到打工仔

        在村委会办公室,记者随着张景海的讲述记录着北张贾村的变迁,屋外的秋雨也像是知道这段故事一样,淅淅沥沥“说”个不停。

        2000亩土地流转,在北张贾村占到了所有耕地的一大半,涉及超过半数的村民。虽说每亩1300元的土地流转金和种一年地的收益基本持平,可农民手中没了土地,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吗?

        “咱去村里看看吧。”记者提议。

        “行呀,也多亏了这几天下雨,园区那儿没啥活儿,不然村里还真见不着几个闲人。”张景海说着话领着记者往外走。

        走出村委会,几个在自家门前聊天的妇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下雨天没出去干活儿?地里的玉米咋样了?”记者上前问。

        “俺家的地早就流转出去了,不用再操这份心了。俺在离村子不远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上班,雨天地里没啥活儿,正好在家歇歇。”说话的人叫常运香,今年50岁,她在附近的韩庄镇绿丰现代农林示范园里打工,活儿并不累,一天能挣四五十元。比起过去秋收时节操心劳累的日子,常运香说起现在的打工生活,感慨万千:“俺家孩子他爸一直有病,土地流转之前家里3亩地都靠我一个人,忙活一年也收不了多少钱。现在好了,土地流转出去,不仅有流转费用,我还能去园区打工,既省力又省心。”伴着常运香爽朗的笑声,旁边的一位农家妇女也在附和:“要是现在还有地,光这几天不停地下雨就够操心了,还得去地里干活儿。”

        结束了和常运香的攀谈,记者走进一户农家小院。四四方方的院子,门上贴着大大的“喜”字。“俺儿子刚办过喜事儿,快进屋坐坐吧。”57岁的张卫学看见记者打着伞走进院里,热情地招呼着。简单的聊天后记者得知,张卫学是北张贾村最早一批把自己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之一,在全村统一组织土地流转前一年,他就把自家的地流转出去了,最先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儿。“土地流转出去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没了土地的束缚想干啥都行。我偶尔外出打工,包点工程活儿,爱人在鹤壁市一家企业当检验员,儿子结婚,我在县城给他买了房,这样的生活比城里人还舒服!”张卫学说。

        在北张贾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体会到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好处。没有了土地的束缚,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青壮劳力能够自由地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也能就近在产业园区工作。转型升级给北张贾村农民带来最大的改变,便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角色的转变,更是幸福生活的开始。

        从传统种植到农业产业化

        去年,借着韩庄镇推进“冬菇西进”战略、进行转型升级的东风,北张贾村迎来发展的春天。由于土地受限制,发展农业是唯一出路,农业产业化让北张贾村人看到了希望。

        “为了让村民放心,我们采用由村党支部和村民签土地流转合同的方式,农民有问题就找村里,村党支部再负责和承包户联系。这样既让农民放心,也有利于村里统一规划,形成规模效益。”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北张贾村园区的路上,张景海介绍,根据全镇的整体规划,鼓励大户流转,重点进行园区建设,目前,村里建成的几个园区,规模都在100亩以上,最大的有四五百亩。

        在该村流转土地上建起的三禾现代农业示范园内,300亩的露天葡萄长廊在秋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由于是第一年,为了增加园区效益,我们在葡萄中间间种黄豆,这两天正是收获期,雨一停工人们就要抓紧收黄豆。”园区管理人员张红庆指着路另一边成片的大棚说,“那边是50栋温室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我们采用农民包棚的管理模式,激励农民多干多得。包棚的大多是北张贾村当地的农民,大家种着自家的地,享受着‘工资+奖金+提成’的待遇,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记者走进一栋温室大棚,包棚的妇女卢桃叶和张子菲正在忙活着。“我们两个人包的这个棚种的是反季节黄瓜,园区给俺定的任务是1.5万公斤,等到收获的时候,超过的部分俺和老板分成,平常的管理都是俺自己说了算,这样的活儿咱干着有劲儿。”卢桃叶说着话也不耽误干手上的活儿。

        “什么是产业化?就是向规模要效益。我们这个园区光温室大棚就有50栋,虽说是包棚种植,可全都是科学统一的管理方法,这样种出来的蔬菜能实现统一销售、统一运输,相较于传统农业,优势显而易见。”张红庆这样总结。

        车行至北张贾村西南,一排排小树临汤河而立,一个崭新的休闲观光乐园将在这里落成。“你们看,这里正在建设的是大型日光温室,用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时候咱村形成采摘、观光、休闲、娱乐一条龙产业,要比现在热闹多了!”张景海说。

        从后进村到“后劲村”

        10时,在北张贾村内撑伞漫步,平整干净的乡村街道、整齐划一的民居、爬山虎染绿的街道外墙,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小镇,宁静、惬意。

        “过去,俺村脏乱差,人家都说农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俺村也不例外。”在该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房檐下,85岁的村民张纯德指着屋外刚修好的路面笑着说,“几十年来,不管是去地里干活儿还是摆摊做生意,俺都要‘跋山涉水’。自从今年5月路修好后,走路、骑车、串门都方便多了,环境卫生和邻里关系也好多了!”

        过去,北张贾村的后进表现在生活环境、群众关系、经济状况等多个方面。去年的一次性土地流转,让这个老旧的村庄焕发了新的活力。

        进出村庄的一座漫水桥,摇身一变成了宽敞平整的公路桥。村里投资112万元硬化了20条道路,使450余户农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日子,在全县率先实施了“户户通”工程,打通了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去年,北张贾村通过向上级争取资金,投入200万元在村里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不出村。

        “现在,村里有了园区,不仅发展花卉、经济林种植,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未来还会临汤河建成休闲观光带,这么多的经济增长点,这发展后劲儿足足的。去年,村里人均年收入8000元,今年计划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这在几年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俺村的人再也不用羡慕别人了。”张景海告诉记者。

        说起北张贾村发展的后劲,韩庄镇党委书记侯志军信心十足:“韩庄镇促进转型升级,以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北张贾村就是转型升级的中心,村以北发展设施农业,以南侧重观光农业,而北张贾村,在这两个领域都有发展优势,其未来不可估量。”

        压题图为北张贾村整洁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