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庚茂出席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座谈会
中原网讯(郑州报业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国两会记者 裴蕾 徐刚领 马健 苏瑜 宋文雅 谢君锐 肖雅文 陶莎 闫佳佳 北京报道) 昨日下午,来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与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亲切座谈。
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省委副书记邓凯,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夏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良,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参加了座谈会。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申长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赵振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陈晓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豫秦,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等11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优秀学生代表先后发言,就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搭建等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献计献策。郭庚茂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不时插话,与大家探讨交流。
在听取发言后,郭庚茂作了重要讲话。他感谢各位专家建言献策,体现了对家乡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建议对于改进河南省人才工作有着积极作用。
他说,第一,引进人才需要自身具备高端人才的用武之地,没有梧桐树不会引得金凤凰,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如今发展到了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阶段,也具备引进吸纳人才的条件和环境。第二,河南发展到了解决不了人才问题就发展上不去的地步,比如航空经济、网络大省、新材料新工艺突破等领域急需高端人才的进入,如果没有高端人才的支撑,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将会受到瓶颈制约。第三,省委省政府研究好人才政策对于实现河南创新驱动、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巨大课题,对于河南未来发展的新高度意义重大。
最后,郭庚茂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保持与家乡的联系,记住乡愁,有空多回河南看看,河南有着过去的辉煌,也有着未来发展的潜力,未来五年河南将会是一片新天地,有人才的用武之地;希望大家多为家乡出谋划策,提出好的建议和想法,成为家乡联络人才的纽带;希望大家讲好河南故事,为河南再崛起、河南有决心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新形象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建议更多名校能在家乡办学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北大近几年连续扩大在河南的招生规模,这也是我这几年工作最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他们是一群河南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代表,他们热爱家乡,并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昨日下午,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座谈会上,与会的河南老乡和省委书记面对面畅谈心声。
众多专家学者献计河南人才政策
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申长雨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科院院士
尽力支持河南知识产权工作
作为河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个河南籍院士,申长雨表示一定尽力支持河南省的知识产权工作。“河南是我的家乡,1990年博士毕业回到河南工作,在这里工作了22年,感谢河南、感恩家乡。这些年来,河南科教事业加速。以前,河南‘三无’——无重点大学、无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本土培养院士,现在都实现了突破发展。”
河南之所以能够实现突破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省委省政府对科技、教育、创新的高度重视。
第二是河南经济的持久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在第五,为科技、教育投入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是河南区位优势呈现。高铁机遇抓得好,建设“米字形”高铁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经济圈以及航空港的建设,都是有眼光的。河南对外开放形象树立起来。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越来越大。去年又成功举办了上合会议。短短20天的准备时间,办得精彩、成功。这些都呈现了河南的优势。
赵振华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培育大企业发展小企业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河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赵振华,用他精心收集的一组组数据,阐述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赵振华提出他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我省仍然处于欠发达省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观上需要科学发展,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同时,在区域竞争中要保持有利的位置,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可持续发展的速度。
第二,建议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四化同步”发展。“‘四化’中,我认为核心是新型工业化。工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脊梁,因为没有新型的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赵振华说,农业只有转移出去才可以富民,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工业和信息化来支撑。另外,没有新型城市化,就会产生空城,要帮助农民实现在城镇就业。
第三,建议要培育大企业,发展小企业。要着眼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落户。要引进大工业,培育本土的大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释放改革红利,培育更多的小企业。
陈晓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让高水平大学相互促动
“大学都有‘双子’现象,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经验,选择一所高校,与郑州大学互相促动。”陈晓宇说,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能力方面,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三股力量互动协同,形成创新的三螺旋。
河南由于历史原因,高等教育体系比较薄弱,虽说近年来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学校规模大,是社会需求,但发展中间,规模太大将成为负担,管理等难度增大,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限。社会排名靠前的研究型大学,规模都比较保守,比如哈佛等高水平大学发展有“双子”现象,例如哈佛与MIT,斯坦博与伯克利,两个高水平大学竞争,双方都已提升。“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经验,选择一所高校,与郑州大学互相促动。我们应在人事体制上突破,集中力量吸引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专家学者到河南发展”。
宋豫秦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张河南进行生态省建设
“老家就在名字上,老家郑州中原区,出生在西安。”宋豫秦的研究领域是城市生态、环境变迁、土地荒漠化。他主张河南应该进行生态省建设,一是跳出山水本身,二是不要只考虑直接经济利益。河南省山地广阔,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河南生态省建设,跟随两山战略的脚步,我们应该率先行动”。
刘明利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希望更多名校能在家乡办学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
“我前20年在河南,20年以后在北京,河南和北京是两个我生活过的地方。”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表示,听到河南的发展情况,让他这个河南人感到特别振奋。刘明利建议,中原的文化,包括河南省的历史发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张很好的名片,希望河南要建立起文化自信,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提高。
刘明利说,他深切感受到河南省的教育是需要方方面面投入的,“我做过本科招生,这几年在本科招生方面,尤其是在教育部直属院校的招生比例和211、985的招生比例已经有所提高,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刘明利特别指出,他现在从事的研究生院工作,河南省研究生的比例较少,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前进。“希望更多的名校能够在河南办研究生院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刘明利提出,希望河南加大对高校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豫籍高校学子回家乡工作。
周杰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河南关注机器人产业,这将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周杰从事工业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研究,他认为工业企业升级的核心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企业缺乏配套的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人才的条件,资金存在不足。中央号召成果转化、全面创业,我们都愿意把自己做的成果转化。我建议省政府应制定政策,让教授、博士生与企业加入创业公司共同创业,这样能降低创业公司的风险。”
此外,他还建议河南关注机器人产业,这将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与互联网相比,它有实体基础,有民用消费基础。国内这一块刚起步,河南能及时部署,这将抢得领先。”
王欣涛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北大河南招生组组长
建议河南续签与北大省校合作协议
“河南是生源大省,每年两会都有代表呼吁全国高校向河南多投放招生计划。北大近几年连续扩大在河南的招生规模,这也是我这几年工作最自豪和骄傲的事情。”王欣涛说。
2011年以来,北大在豫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目前河南已成为北大在京外最大的招生计划投放地与生源地。
王欣涛建议:首先,河南省与北京大学省校合作协议是否可再续签一次。2001年,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与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签订了北京大学与河南省政府省校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密切了省校之间的合作,一大批北大优秀毕业生尤其是河南籍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近年来,北大与其他省份先后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省校之间在科技创新、互联网+产业方面的合作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建议续签省校合作协议。
其次,2012年,河南来北大招收了13名选调生,除一人经遴选回京外,其他12名同学在基层干得都不错。目前全部人员均已按照相关政策解决了相应级别。但河南的政策力度和广西、福建、甘肃等省份还是有点儿差距,12名选调生的管理都在县里,并未放在关键岗位历练,建议加大对他们的使用力度,使得他们真正发挥作用。
姚学锋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科技人才储备是科技强省基础
姚学锋1992年在郑州大学材料系工作,工作一年以后来到北京。这之后的每年都会帮助1~2名河南学子到他那里做研究生或是博士生。他对河南省高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1.高科技人才储备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与山东、江苏、河北这些发达城市的企业,包括当地的政府在各个县市都设立有高科技人才计划。他们以项目驱动,推进当地的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而河南却没有。“我认为河南省及其有条件的市县要建立高科技的人才计划,以项目驱动吸引人才,落到实处,真正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驱动能力”。
2.产学研结合是实现河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年我与南方几个省市的接触比较多,这几个省市都在北大、清华、哈工大、科技学院建立了研究生院、分校等。我们能不能让那些著名的985高校在河南建立分校、研究生院?这样就相当于扩大了河南的招生名额,还可以加强河南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为河南的科技发展提供平台,同时为河南的学子提供了更多的进入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大学深造的机会。”
3.国家重大项目是河南实现科技强省的关键突破。“河南应该抓住“十三五”的机遇,让河南在新材料、能源制造、微生物、环保、农业、航天航空等重大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实现河南的科技强省梦就不远了。”
马春生 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部副部长,汽车碰撞试验室副主任
清华在苏州建了汽车研究院,建议在河南也建一个
从2011年到2015年,共有148名清华毕业生到河南工作,这个数量在全国排名17位。但是其中87人是定向培养的,85人是河南籍。所以,回到河南的学生数量低于学校招录到的学生。怎么才能解决这一矛盾?马春生建议,第一,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大宣传力度。河南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端人才需求强烈,但有些同学对此了解不够。第二,除了建研究生分院,应该建专业研究院,清华在苏州建了汽车研究院,这种研究院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人才,为何不能在河南也建一个?第三,应该开辟特别通道来吸引人才,给出好的待遇。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是河南 引进人才的好时候
“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家乡,这几年河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很大的进步。”郑风田说。
我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河南、山东这些人口大省享受到国家财政拨款的优质高等资源特别少。如何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化,不仅要在研究上下功夫,也要在立法、与教育部的沟通上做好推动工作。
除此之外,郑风田还谈到名校“请进来”的问题,他说,浙江、上海都已经开始跟欧美的名校合作,要利用河南自身的优势产业,例如河南是粮食主产区,可把全球好的农业大学请进来。
“人才的所有与所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郑风田说:“现在是河南引进人才的好机会。”他说,首先,欧美地区留学的海归在一线城市已经饱和,抓住这个机遇,制定激励措施可以吸引一大批的海归人才。其次,更好的机会是所用,人民大学与很多地方政府签订协议,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交流。
最后,引进人才可以定点,粮食生产可以有目的地增加优质的农产品,在量的基础上提高质,农民是做不到的,需要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
郑新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
要讲好河南故事
郑新业说,自己离开河南这么多年,看足球的时候,永远支持建业。他认为:河南省定位产业带动、区域定位非常好。
“我建议,一定要讲好河南故事。”郑新业说,人口大省如何发展,全世界都很关注,“河南在国内及国际上要争取规则制定、话语权,一个抓手就是智库建设,在重大事项中发出河南声音。”
“我们高考录取率没有接近全国平均,招生指标上能不能拿到更多教育资源,人大代表应该集中提出议案。”他建议,省委省政府以智库为抓手,就转移支付公式制定、教育资源两方面集中河南代表团的力量提出议案。
编辑:禹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