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多核”引擎并举

28.10.2015  16:54

    国家级新区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带动作用。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采访了解到,围绕各自不同的改革创新试点任务,新区在引领稳增长、打造体制机制创新新平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地方经济新引擎和发展新空间
    上海浦东新区——
    促转型、稳增长紧密互动       本报记者 沈则瑾       上海浦东新区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把“稳增长”和“促转型”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产业能级。今年以来,浦东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两位数增长,商业基本保持平稳增势,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势头不减,金融、房地产市场形势总体向好。       上海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晓明说,一直以来,“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是融入浦东血液中的基因,浦东只完成“规定动作”是不够的,要在符合国家战略精神的前提下,再“向前一步”。       这“向前一步”,就是在制度创新上,与自贸试验区一起有更深入的探索,在“稳增长”上,和“促转型”结合有更紧密的互动,紧紧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契机,狠抓新兴业态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高端项目和新兴产业集聚,努力使新兴经济成长为浦东新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记者来到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片区管委会综合服务大厅,这里等着办理投资手续的人很多。上海市工商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王连凤告诉记者,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陆家嘴、张江、金桥、世博片区的招商引资都有明显增长,但这里依然最吸引投资者。       记者在浦东新区发改委采访获悉,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片区已成为吸引内外资的主要集聚地,合同外资约占自贸试验区的90%,内资企业注册资本约占70%。吸引投资者的是这里正在进一步做强总部经济,拓展国际贸易和航运功能,同时推进亚太运营商计划,启动筹建10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       中德合资企业中移德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今年4月入驻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桥片区,被业内认为这将助力“车联网”在该区域内形成集聚效应,推动整个产业链在这一区域的蓬勃发展。中移德电市场副总裁马新文说,“公司相当于一个智能汽车的高科技引入平台,未来的驾驶体验将变得更安全、有趣”。       同样看中区域集聚效应的还有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10月14日,该公司和其他13家智能制造重点项目落户临港。同天上海宣布在2025年将临港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新松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跞对记者说,“临港有我们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基础,随着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打造,还会集聚更多上下游企业,我们可以在这里更有效搭建平台,探索未来数字化制造”。       临港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鸣波告诉记者,临港行动方案提出要以前沿引领、跨界融合、重点突破为原则,坚持远近结合、统筹推进,把临港地区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长三角、服务我国制造业能级提升,并在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代表国家增强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推动浦东新区高端制造业水平跨越式提升的还有大飞机项目。在浦东祝桥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正在总装首架国产C919试飞飞机101架机,已实现全机机体结构对接,机身进入喷漆阶段,计划年内总装下线。“国产大飞机圆梦,在于大飞机制造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成首架C919飞机研制的攻坚,在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水平的同时,也助推了浦东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沈晓明说。
    天津滨海新区——
    在创新中激发活力       本报记者 武自然       今年前三季度,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天津滨海新区努力在新常态下寻求平稳增长,在创新中激发活力,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滨海新区创新行政审批模式。201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将109枚章压缩变成了一个章,做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使审批主体由分散变为集中,为审批服务提速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融贤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经理郭兰胜向记者介绍,他来自河北衡水,2008年在天津保税区注册了一家瑞祥餐饮,当时企业设立花了6000多元找中介代办手续,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后来又做了一次增资审批,又花了2000多元中介费。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己感觉滨海新区各方面政策都非常好,于是2014年又注册了天津融贤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这次是自己来审批局注册的,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四证一章”就办完了,没有花一分钱。       滨海新区依托自贸试验区,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打造跨境金融合作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深化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总部,引进和承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的专业机构和二级机构。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滨海新区推动设立有限牌照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机构,支持设立结算中心、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机构,加快设立中国金融租赁资产登记流转平台。       以市场为主体,发挥要素市场作用。天津滨海新区支持天交所、柜台交易市场发展壮大,推动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建设,支持设立大宗商品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柜台交易市场,力争建成区域性交易中心。       帮助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滨海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协助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前三季度共落实贷款6602笔,贷款总额1572亿元。滨海新区以发挥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重要作用、提高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增加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为重点,以未曾取得贷款的中小微企业获得首笔贷款和缺乏抵押质押担保的中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为突破口,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以中心商务区为载体,滨海新区突出自贸区体制特色和政策特色,发挥商务楼宇密集的优势,以聚集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创新性领军企业、领军人才为重点,加快发展创新型金融、科技服务和科技研发、跨境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打造创新创业中心。       9月21日上午,天津市创新创业特区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揭牌。当日,GE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威时沛运集团跨境电商平台、易支付、车易拍、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项目等40余家企业签约中心商务区。       “双创特区”首先突出自贸试验区的体制特色。在这里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建设国家贸易“单一窗口”、扩大服务业开放等一系列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措施,着力推进跨境投融资、资本账户可兑换、发展商品保税展示交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环境。       “双创特区”将着力培育和发展领军企业、研发机构和众创空间,打造创新型金融、科技服务和科技研发、跨境贸易和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业和教育培训、海洋经济和港口服务六大产业集群。
    重庆两江新区——
    打造内陆开放创新平台       本报记者 吴陆牧       “现在办理出口退税,电子资料网上预审当天就能出结果,正式申报资料审核不超过两天,当月就能拿到退税款。公司一笔701万元的退税才两天就审批完毕,比以往快了近20天,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问题。”谈起两江新区出口退税速度,重庆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冯颖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重庆两江新区国税局副局长陈光远告诉记者,该局今年推行出口退税预申请系统,实现网上远程预申报,并建立了出口退(免)税工作内部联系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各环节工作时限,全流程跟踪反馈。“自纳税人提交申报资料起,2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审批,大大快于出口退税规范中规定的20个工作日。”陈光远说。       重组服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只是两江新区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重庆两江新区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要素活力,探索内陆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着力探索适应内陆区域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以大部制和行政审批改革为特征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两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围绕市场准入、过程管理、执法三个核心环节,两江新区通过政务中心一个部门负责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局一个部门管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一个部门管执法,形成了“三个一”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整合了行政资源,优化了政务环境,提高了行政效率,市场主体活力明显提升。今年前三季度,两江新区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7195户,注册资本超800亿元。       “两江新区在大部制改革上已经取得新突破,实现人员精简16%,内设机构精简76%。”两江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副书记、副局长戴健介绍说,以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为例,该局由重庆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在两江新区、北部新区的分支机构共三大职能、五个分局合并组建而成,一是行政资源实现“三个减少”,二是运行机制实现“五个一体化”,三是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投资便利化、贸易多元化是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围绕投资便利化,两江新区积极开展外商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出台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便利化实施方案》,将外资企业设立及合同、章程生效和变更审批事项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变为后置备案;实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对其制订的合同、章程及经营活动进行守法承诺,强化投资者及外资企业的自我守法意识,减少行政部门对企业自主行为的微观审批。       在海关监管方面,两江新区在重庆海关的全力支持下,利用全国唯一“水港+空港”模式的重庆保税港区优势平台,加快海关监管制度、保税贸易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推出“集中报备、税收保全、清单出库、实时监控、汇总纳税”的保税商品出区展示展销监管模式,通过利用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延展功能,将原本设在重庆保税港区内的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复制”到了主城核心商圈。如今,两江新区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进口商品种类已达2万多种,今年1至9月,保税商品展示交易额达4亿元。       投资便利化、贸易多元化的试点,不但提升了两江新区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水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区跨境电商、保税贸易、保税展示、离岸结算等服务贸易水平,推动了产业从加工贸易到服务贸易的转型升级。       随着投资环境的优化,两江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连续3年超过30亿美元,去年达到44亿美元,区内世界500强企业由成立之初的54家增加到129家。       两江新区围绕金融这个现代经济核心要素,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金融保理和商业保理,以及消费金融、信用保证保险及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性金融机构,2014年新增创新性金融机构51户,注册金额约3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5%。今年1至9月,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1%,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已成为仅次于工业和商贸的第三大产业。两江新区还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优化金融生态链,成立了100亿至200亿元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引导母基金,以及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LED产业等各新兴产业的子基金,组建了各新兴产业的融资租赁公司,制定了一套以金融撬动市场,以市场订单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入驻的策略,整合了先进的要素资源,初步培育起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态势。       广州南沙新区——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框架       本报记者 庞彩霞       10月25日,记者在广州南沙新区采访获悉,从即日起,广州海关联合该区启动“互联网+易通关”改革。企业可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便捷自助办理报关、查验、缴税等通关业务,多数情况下不再需要前往海关即可办结通关手续。       “改革使报关的时空限制得以‘松绑’,企业到现场办事的人工、交通、时间等成本大幅降低。订单的处理、货物的调度、业务的运营也更加灵活便捷。”作为试点的广州市锦兴纺织漂染有限公司的报关员黄丽红兴奋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这项改革创新与此前的口岸“单一窗口”建设、海关快速验放机制、粤港陆空跨境联运中心管理等改革措施一道推进着南沙大通关体系的建设。南沙作为广东对外开放重大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96.4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9%。       地处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新区,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节点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2012年9月,《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正式批复,2014年,南沙获批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迎来了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制度创新,是“双区叠加”赋予的机遇,更是区域先发的内在要求。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自贸办主任潘玉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近一年来,南沙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框架方面成效显著。除了大通关体系建设促进国际贸易之外,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让267家内外资企业完成投资备案,涉及注册和投资的总金额达310亿元;行政审批改革则使审批事项删减了四成多,市场准入前置审批事项压减了近九成。       “我们是外向型企业,产品50%外销,设备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入驻南沙新区使我们的通关成本降低了一半。以前办理进口各种手续要一周时间,现在一两天就能办完。”广州晶科电子公司财务总监周白云说。       “三箭齐发”的制度创新,焕发出南沙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南沙GDP增长13.7%,增幅连续7个季度居全市第一。潘玉璋介绍,今年以来,南沙新设企业4422家,同比增长252%;新增注册资本675.4亿元,同比增长393%。法国欧莱雅生产及研发基地已投入运营,中交建、中化集团区域总部等项目已落户,中铁建、中铁隧道已确定职能总部和总部选址。目前,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329个,涉及总投资1501亿元;在谈项目262个,涉及投资总额约4250亿元。       在高端产业发展方面,南沙也多点开花。除创新发展特色金融、推动跨境电商集聚发展之外,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可圈可点。       今年上半年,广州制订《2015-2017年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目标,向建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更高目标进发。南沙港区是广州港主力港区,自然要担当大任。       记者走进广州港南沙港区,只见吊机林立,一艘艘来往世界各国的巨轮正大进大出,好一派繁忙的景象。广州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部长孙邦成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南沙港区目前已吸引了全球前二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在港区开展业务。201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08万标箱,跻身世界单一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前列。今年1至9月实现货物吞吐量2.08亿吨,同比增长12.58%;集装箱吞吐量852万标箱,同比增长9.02%。新增航运物流企业近700家,是自贸试验区获批前南沙航运企业总数的2倍。       在南沙港区内,一个“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的标示牌十分醒目。孙邦成表示,广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随着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我们也在挖掘靠近海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提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的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广州港已缔结22个国际友好港,与泰国、新加坡等9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集装箱货物贸易往来。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表示,要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将南沙新区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更好地发挥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