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国家的文化客厅——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

20.11.2014  18:42

2011年3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博物馆。三年来,国博已经举办了百余个展览,其中“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等,更是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接待观众近2000万人次,其中包括外国政要50余人,国外文化交流团组近千个。

在今年6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主题公园协会评出的全球最受观众欢迎博物馆榜单中,国博排名第三(前两位分别为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展现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窗口,国家博物馆如何发挥“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国家的文化客厅”的作用?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

问:我们注意到,国博近来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合作策划举办了一系列颇受关注的艺术作品展,这与您提出的“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国博的功能定位相吻合。国博为什么要将此作为一项基本定位?其内涵是什么?又将如何指导国博未来的展陈设计?

答:200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确定了国家博物馆的建馆方向和目标,即建设一个“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博物馆。为达到这个方向和目标,我们制定了“人才立馆、藏品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的办馆方针,把国博定位为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之所以把“历史与艺术并重”作为发展定位,主要是考虑到过去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均为历史类的博物馆,而国博的成立,不应是单一的历史馆,应该是“无处不历史,无处不艺术,无处不学术”的殿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博,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并发表“中国梦”讲话,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作为我国最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这里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足迹,展示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形式。国博展陈设计的思路,就是按照“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以馆藏藏品为核心的具有国博特色的展陈体系。在陈列展览内容上力求丰富多样。既要展示中华优秀的古代文化,又要展示近现代文明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要展示世界文明成果。既有历史类陈展,也有艺术类陈展;既有本馆的藏品陈列,也有与国外大博物馆合作的陈展;既有侧重学术的展览,也有配合时政与纪念性的展览;既有反映传统艺术的展览,也有反映当代艺术成就的展览。

从2011年新馆开馆至2014年上半年,我馆共举办了137个展览,平均每年举办45个。包括“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22个以馆藏藏品为核心的专题陈列,与世界著名博物馆合作举办的21个国际交流展及92个包含国内外艺术家的临时展览。

问:十八大报告的论述,指明了博物馆作为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这方面,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方面,国博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答:新馆开馆以来,我们组织了以“国博讲堂”为代表的高水平学术讲座、文化论坛、艺术沙龙、非遗演出共计240余场;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6万批次11万小时;推出主题教育活动共计2000场次;接待青少年观众8万余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少年观众,新国博建成后在建筑东部专门设有1500平方米体验式公共教育区域,并于2012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的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大课程体系:

一是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我们开发了“阳光少年”系列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博物馆意识为主。二是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我们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学校老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共同探讨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三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观众,我们还开发了“文化博览”系列课程,由博物馆教育人员以国博藏品资源为依托,自主开发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问:国博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已成为业界的一个标杆,这项工作的理念、成果和经验是什么?

答:国博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理念有三个:立足馆藏,体现国博特色;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走精品化路线。这里当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比较关注两点:一是创意,二是材质。文化创意产品首先要有创意。一是有新意;二是有特点。最重要的是要打动人心。同时对材质的选择要讲究,产品要有厚重感,颜色和质感不能过于跳跃,这样才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当然,材料质量、制作工艺等方面也都要精益求精。

我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种十分丰富,既包括贵金属、铜器等艺术品,也包括邮品、文具等实用品,共有10余个门类,目前已经开发出1600多款产品。其中有许多产品还在文化部、中央台办等单位举办的各类活动中获奖。

我们在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方面的经验,可以用三个意识来概括:一是当代意识,把握当代艺术特征;二是市场意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三是协作意识,全馆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问:国博新馆开馆后,观众量已从2011年的300多万到2013年的700多万,在应对暴涨的观众量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自2011年3月1日新馆开放以来,观众接待量逐步上升,参观人数从2011年的近400万人次,2012年的550余万人次,到2013年达到745万余人次;三年间共接待国内外观众近2000万人次。实际上,国博新馆设计每年观众人数可达1000万人,还未达到饱和状态。

面对这几年观众量不断增多的形势,我馆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健全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和安全体系。一是为观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门票服务,分别在西门北侧设立零散观众入口,西门南侧设立绿色通道方便残疾人和高龄老人进入,西门中部设立专门为国务外交活动的国宾通道,北门设立团体观众入口。二是存包服务、查询服务等系统服务。为给观众提供准确的参观信息,在公共区域不同位置安装22块大小不等的LED显示屏,通过统一的控制系统分门别类地播放展览、活动和服务信息。三是设有咖啡、茶座等休闲项目,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四是创新服务形式,利用新媒体满足公众需求,新闻发布、微信等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国博网站平均每月访问量12.51万,微博粉丝达400多万,微信订阅人数38.4万人,微视粉丝1.06万。国博围绕免费开放组织的各项宣传工作始终把“向观众提供文化服务”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发挥博物馆自身在教育职能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