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四化”助创驱 科协学会开启“刮骨疗伤”式深改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题:去“四化”助创驱 科协学会开启“刮骨疗伤”式深改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 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 》提出,学会工作是科协的主体工作,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所属学会这个“牛鼻子”,突出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这个重点,提升服务能力。
200多个全国学会和遍布各地的地方学会,是党联系7000多万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纽带。纽带坚固才能保持与科技工作者的密切联系,才能激发活力、为决胜“十三五”汇聚智力。
为什么要“刮骨疗伤”?
去年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要求工会、共青团、科协等群团组织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四化”问题,强化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
“履行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需要深化改革;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完成好科技评估、标准研制、工程技术领域资格认证、科技奖励等中央交办的重大改革任务需要深化改革;解决‘四化’问题需要深化改革。”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说。
过去,科协工作重精英轻“草根”,常常围着“大牌”专家转,对中青年和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服务不够,科协组织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亲、不紧的问题比较突出。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实施方案强调,科协系统改革不是“零打碎敲”,而是全面系统深入的“刮骨疗伤”。
方案明确提出,突出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这个重点,全面推进会员结构、办事机构、人事聘任、治理结构、管理方式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国家级学会与地方科协的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凝聚力不够、活力不强、组织松散等突出问题,真正把学会做实做强做好。
破解“四化”风险,实施方案提出“四招”:
——改革团体会员制度,突出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抓紧修订《中国科协章程》,完善科协团体会员制度,接受部分规模和影响较大、承认科协章程的大型企业科协和中央直属高校科协作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支持所属学会重点发展个人会员,鼓励单位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以个人身份加入学会。强化学会会员服务意识,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直接联系。
——深化学会治理结构改革,建设能负责可问责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社团。指导学会设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实体化的秘书处,理顺学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关系。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建设,建立办事机构挂靠单位动态调整机制,扩大无挂靠、无业务主管单位学会的试点范围,着力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实体办事机构。
——健全完善学会治理方式,调动激发所属学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优化学会领导人员构成,全国学会代表大会代表应主要为基层一线科技人员,学会理事会四分之三、常务理事会三分之二应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提高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比例。支持学会人事制度改革,扩大专职工作人员聘任制试点,实行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制,推动秘书长职业化,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建立一支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探索建立学会联合体,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权威性。适应学科分化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的大趋势,鼓励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成立学会联合体,推动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形成工作合力。
怎样提升影响力?
学会如何增强政治引领活力和提升影响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汇聚智力?
增强政治引领方面,方案提出,改革学会党建工作机制,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学会党组织运行机制,强化工作覆盖;加强思想引领机制,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突出和增强先进性,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带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表示,学会的优势在于汇聚了多学科、产学研不同环节的科研人员,能够精确助力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
“英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空的腾飞,都源于草根阶层的创新。我认为,科协带领学会实施助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际上也是要面向基层。大众创新燎原之火,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产生巨大力量。”郑南宁说。
2015年10月,在中国科协倡导下,18个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学会自愿组成非独立法人性质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随后评选出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在科学界赢得好评。
“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联合体是个更大的交流平台,在综合利用资源、第三方评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际交流方面,能发挥单个学会发挥不了的作用。”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秘书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陈晔光教授说。
目前,中国科协正积极稳妥推进学会联合体建设。预计到2020年,将在生命科学、清洁能源、军民融合、信息科技等领域建成10个学会联合体。
责任编辑:郝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