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农村电商“悄悄布局”
喜看农村电商“悄悄布局” |
——新乡“乡村集市”网购模式探秘 |
□新乡观察记者
王永乐
在电子商务的环节中,农村通常扮演的是产品输出的角色。但事实上,随着农村地区的采购需求与日俱增,已经有人力图突破农民缺乏网购技巧、物流配送成本高、缺乏可持续发展三大难题,开始为农民买家服务,打通网购“最后一公里”,抢占这一反向市场的商机。
有人说,农村是电子商务最后一块处女地。
可是谁都知道,发达的物流和信息通道,使得城市居民购物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得以解决,而农村的信息与物流通道尚是一片空白,这个问题靠谁来解决?
正是这个天堑横亘其间,很多人只能望着农村广袤的市场腹地,望洋兴叹。但在新乡市农村,有一群人正在悄悄地布局,力图改变这个现实,为农村电子商务破局。
越是偏僻的地方越需要电子商务,对于“乡村集市”模式而言,这就是核心
郭庄村隶属于新乡市延津县小潭乡,距延津县城10多里,临近新(乡)长(垣)公路、郑(州)滑(县)公路,村民平时骑电动车不到20分钟就能到达县城,但在以前,网购对于这个并不偏僻的乡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村里设有一个乡村集市网服务站,门口挂着醒目的“乡村集市”牌子。服务站里,工作人员赵晓中正帮村民赵建国在网上购买空调。他在电脑里打开www.乡村集市.com,将购买需求输入,页面就转到空调产品列表。他们边看边讨论哪一款价格更实惠、样式更好看、功能更齐全,没过多久,他们决定还是选择之前赵晓中购买过的空调。“我看他家用着感觉挺不错的。”赵建国说。
赵晓中告诉记者,村民们正在适应“网购”。从他提供的村民代购清单来看,需求从农资产品、家电到日用品等一应俱全,单
价则从十几元至千元不等。
离赵晓中的电脑桌不远,一桌麻将战事正酣,边上三三两两站着几个村民,不时从他们嘴里蹦出“秒杀”、“包邮”等词语。这个服务站被村民们戏称为“村里的肯德基位置”,正是郭庄村最热闹的地方。
与郭庄村相隔不远的十里铺村,村口的小卖部就是该村的乡村集市网服务站点,店主汪林翻开他的9月、10月购买记录,里面为村民代购的产品主要是家电和农资产品。“还没有仔细算过,这俩月大概帮村民在网上买了10万元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买得最多的?”汪林问乡村集市网总经理杨帆。
在得知王楼镇的网上代买金额最高时,汪林一副愕然的神情:“他们那里最偏僻,买东西最不方便。”
越是不便利越需要电子商务,对于“乡村集市”模式而言,这就是核心。
“将农村电子商务这棵树种了下去”,然后,这棵树会慢慢生根发芽,长出果实
为了实现把电子商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自然村的想法,乡村集市网的创办者们考虑了很久。在一步步将乡村集市网打造成新乡农民的“淘宝”的同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让农产品进城,让工业品下乡,实现互利互惠。”新乡市美丽乡村农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熊仕敢说。
今年5月,乡村集市网项目启动,由建设运营中心、网站服务平台、仓储物流中心、村级服务站等六大体系组成新乡美丽乡村农村专业合作社区域服务中心,推出农资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等业务板块。所有的业务都围绕两个点:农村收入来源与主要支出项目、农民日常生活中最不便利的事项。
“农资购买是农民最头疼的问题,价格高还不敢保证质量,一耽误就是一季。同时,从村里坐车到镇上买东西或缴费,来回既花时间又花路费,还误工。”杨帆说。
“乡村集市”项目通过肯德基式的选址方式,选择村里最热闹的地段设立服务点,譬如村里的小卖部。每个网点配备电脑、大屏幕、广告牌等,一个网点大约投入1万元。一般小卖部老板就是网点的工作人员,他们由新乡市美丽乡村农村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培训。
当“乡村集市”进入村庄,按杨帆的说法,是“将农村电子商务这棵树种了下去”,然后,这棵树会慢慢生根发芽,长出果实。在“乡村集市”的网点,村民们可以请工作人员网上代购农资产品、家电、日用品,实现“网货下乡”;也可以网上代卖农特产品、民俗工艺品,实现“网货进城”;还能进行各类缴费,譬如手机缴费、固话缴费、宽带缴费等;甚至还可以代收发快递包裹,预订汽车、火车、飞机票等。
以解决日常需求为出发点,让村民们慢慢“触电”,从不懂电子商务到开始运用网络语言,甚至学会拼单省运费等网购手法,在杨帆看来,村民们对此“接受的非常快”。“乡村集市”从今年8月份开始正式运营,几个月下来已经在延津县内布点260多个,大部分网点的运营情况超出预期。
虽然网络已经普及到农村家庭,但“乡村集市”依然吃得开
当电脑和网络普及到农村家庭,为什么“乡村集市”这种模式还能够吃得开?在杨帆他们看来,“中国的网购是一件比较专业的事。”
“一个是选货的能力,如何选择称心如意的货品,要比价、比店、比质量等;另一个是抗风险能力,购物后遇到纠纷该如何处理,怎么进行退换货以及个人维权。这些都是网购中的专业问题。”杨帆说。
“乡村集市”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上岗前都经过合作社的专业培训,学习操作系统、购物流程、选品流程以及与卖家洽谈、客服、维权等内容。而在日常工作中,合作社人员还会对网点进行远程指导。如果有更复杂的疑难问题,合作社也会组织相关专题培训。
除了提供基本服务,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还肩负宣传员的角色。“他们是村里最活络的人,不仅人头广,还能说会道。”杨帆说。口碑传播的社会化营销方式,在农村这种封闭的人际交往环境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酵。
“我们通过乡村集市网这个平台,可为农民提供买和卖双向服务”
当一个快递订单到达每个县城的物流仓储中心后,由物流仓储中心转交本地的第三方合作物流,物流公司将货物分车后送达各个村的“乡村集市”网点。但受制于路线和快递量不够,仍有一些偏远的村落无法送达。这时,物流公司就会将货物转至乡村巴士,由他们的班车来将货物送达那些村庄的“乡村集市”网点。
用一种符合农村现状的方式,曲线地构建起通往村里的快递网络,这是杨帆团队目前所能想到的办法。但在他的设想里,规范的物流体系延伸至乡村只是时间问题,当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四通一达”的触角向下延伸或是自建物流都会变得水到渠成。
目前,大宗商品是不收取物流费的,以后小商品发展起来后也不会收取超过5元的物流费,这个价格对于“乡村集市”而言无疑是赔钱的。但他看重的不是这个,“对村民来说,我们是在做服务;对企业来说,我们是在做渠道。我们一起来承担快递公司的成本,为的是把渠道打通。只有渠道畅通了才能激发农村的消费潜力。以后货物多了,自然会赚钱。”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可能后者对于农民的作用更重要。当信息与物流通道做成以后,农村的特色农产品,譬如延津的红薯、萝卜、西红柿等,就能进入电商渠道,卖到城里。
“我们通过乡村集市网这个平台,可为农民提供买和卖双向服务。”熊仕敢说,“复制这种模式并不简单,既要在操作中让客户有好的体验,还要理顺与各个平台的关系,建立自己的体系,并处理好和银行及政府的关系,每一项都很重要。”
在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后,“乡村集市”开始在新乡市农村全面推广,拟在8个县(市)建立3000个农村服务中心体验店,将电子商务植入农村,除了开发潜在消费市场,这件在杨帆他们眼里“越来越好玩的事”,更大的价值在于能够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