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最杰出的头脑糊涂的经济学家
哈耶克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伴随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现代化过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坎坷。而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哈耶克热,也正是中国当代思潮转向的标志之一。
哈耶克——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主义的精神导师;其思想被公认为对于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转型有巨大推动力;而他本人更是被认为对整个当代人类经济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1962年内部出版,本书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无法估量的深刻影响。
哈耶克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伴随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现代化过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坎坷。而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哈耶克热,也正是中国当代思潮转向的标志之一。
哈耶克
最杰出的头脑糊涂的经济学家
哈耶克一生中最强大有力的理论对手凯恩斯调侃说,哈耶克是欧洲最杰出的头脑糊涂的经济学家。而哈耶克自己则认为,头脑糊涂是对自己的一大赞美。很多人看起来脑子清晰,往往是因为,他们用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有效地遮蔽了真正的问题;而糊涂的头脑,拒绝用惯用的套语和流行的概念,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原创性了解,是独立思想前的一个重要条件。哈耶克的一生,则坚定不移地独辟蹊径。
生于1899年的哈耶克,在长达92年的漫长人生中,把自己对智识的追求践行到了极致。他的思考范域宽广得不可思议: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人类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
因为活得足够长,哈耶克的一生穿越了由一战、二战、冷战、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东欧转型等重大历史事件相续谱就的20世纪历史。也以当代人的身份,亲见近睹全球自由主义经济秩序及其国家制度的崩溃、极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与灭亡、经济周期性萧条、民主国家的成长等。他用自己“糊涂的头脑”所构建起来的独特理念,也因此在现实世界的变迁中,获得了类似冶炼及验真的机会。同一个哈耶克于不同的时代,扮演了彼此截然不同的角色。
比如,哈耶克曾被当做是异端,在诸如罗素、熊彼特、爱因斯坦等杰出头脑都认为,中央计划经济或民主社会主义,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好的选择时,他写了《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大声疾呼计划经济之路,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被冷战的阴影所笼罩的时代,他是耐心细致,涉猎广泛的思考者,既反思科学哲学,又捍卫古典自由传统,被当做是通雅之士。而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一系列的政变,诸如福山这样的学者激动地宣布,不仅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结束,连历史本身都已接近终结,哈耶克则以《致命的自负》一书提醒人们在知识和理性上都必须有节制:“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们有可能知道什么是错的。”
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资源
1992年哈耶克去世,几乎所有的讣告中,人们都称其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但对其伟大成就的本质至今争论不休。哈耶克不可避免地遭到误读,因此也不断有人因自己新的理解而发出重读哈耶克的邀请。
从上世纪40年代潘光旦详细介绍《通往奴役之路》开始,哈耶克在中国的传播,伴随着现代中国的奋斗,已逾半个世纪。哈耶克对集体主义与计划经济的批判,对自由的坚定捍卫,对民主法治的诠释,以及他对改革与传统关系的分析,都获得了中国思想界与知识人的关注与回应。
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先从文学、文化开始,比如萨特、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弗洛姆等被译介进来,当时用于思想批评工具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文艺理论。而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体制转型的逐渐展开,社会变革的热点相应变为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哈耶克的著述也被大量引进,受到中国社会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以及法学界的欢迎。90年代出现的哈耶克之热,正是中国当代思潮转向的标志,把人们从存在的意义、人性的价值尺度,引向对社会秩序与制度的思考。
经济体制的转型,显然是中国制度转型中最受瞩目的。但它的成功,并非没有阴影和代价。各种叹息与幽怨,游走在这个经济成绩傲人的社会里:人文价值的失落、道德伦理的败坏、人性之恶的膨胀、社会秩序的失范……于是,经济学家韦森于今年开始发起重读哈耶克的邀请,期待人们从哈耶克的经济学思想中,获得对当下中国有益的思想资源。至于这种重读,是否会形成另一种思想路径,则需要更多的观察。
哈耶克与中国学者
第一位与哈耶克接触的中国学者—周德伟:1932年,周德伟留欧负笈至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得到哈耶克指导两年。1937年周德伟结束留学回国,担任湖南大学经济系主任,参与创办《中国之路》,传播自由主义、民主、法治、人权与市场经济,对当时种种集体主义、计划经济的思潮严加抨击。1970年,周德伟将《自由宪章》一书翻译成中文。
第一位跟随哈耶克获博士学位的华人经济学家—蒋硕杰:1937年-1945年,跟随哈耶克学习。之后成为华人中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提名的学者,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台湾“行政院”经济顾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创院院长。他基于哈氏思想建立的货币金融理论为台湾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经济转型,甚至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位翻译哈耶克的中国学者—殷海光:在周德伟的推荐下,殷海光于1953年开始翻译《通往奴役之路》,从1953年9月-1954年10月,此书在雷震主办的《自由中国》杂志上连载。在哈耶克思想的影响下,殷海光自己也从激烈批评传统文化的姿态中调整过来,认为批判传统只会使自己成为文化的失落者,应该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阐发传统中那些有活力的价值,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使之成为指导现代生活的伦范。与其拥抱僵死的礼治传统,不如重新激活礼的精神血脉,使之转化为哺育现代民主与法制的土壤。这一观点,在当下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一位对哈耶克作品进行较为全面译介的学者—邓正来:他所撰写的《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哈耶克法律哲学》等论著,被公认代表着汉语世界哈耶克研究的先进水平。
【哈耶克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40年代
潘光旦1946年政论集《自由之路》中,详细介绍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当时潘对“通过国家行为进行社会改良”抱有期待,觉得哈耶克的力量是一种偏激但有价值的洞见。
20世纪50、60年代
哈耶克的作品以内部读物和批判的对象进入中国。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物价与生产》。196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两本书译者都是腾维藻、朱宗风。
20世纪80年代
哈耶克在中国开始得到公开的正面评价。1974年哈耶克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1988年,在一套名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作”丛书中,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也在其中。
20世纪90年代
1991年,《致命的自负》出版。1997年,《通往奴役之路》重新出版,《自由宪章》出版。2000年,《法、立法与自由》出版。2003年,《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出版,同年,《哈耶克传》出版。
2005年
华人哈耶克学会成立。当年8月26日,第一届年会召开。据悉,今年8月27日至9月3日,第十届华人哈耶克学会年会将在台湾举办。
责任编辑:李佩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