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 见证出彩河南之发展篇:2014,咱农民如此“任性”
中原这块大地,从来都不缺乏创新的因子。今天,我们关注这样一批“任性”的农民,他们有的是90后,有的年届六旬,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改变了人们对农民的传统认知。今天中原大地的农村,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他们的“任性”从一定的角度折射出改革的进程,昭示着河南农村的光明未来。
农民当起发明家
用发明创造改变农民的生活,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是朱建收的梦想,也是他不断努力的方向。
60岁的西平县朱庄村农民发明家朱建收近日又有大收获。他新研发的烟雾处理器和碳基生物有机肥两个项目,刚到北京申报过专利。
“我本身是农民,就想发明创造一些机械,替代劳力,不让农民那么累。”2014年12月31日,说起自己爱上发明的原因,朱建收真诚地说。
1985年,朱建收开启了自己的创造之旅。他潜心钻研、反复试验,一个破旧的汽车变速箱被改造成一台小型独杆吊机。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手摇,可轻松地将整袋粮食送上屋顶。小试牛刀后,朱建收信心倍增,更加专注于机械创造。
在朱建收狭小的办公室内,摆放着一张普通写字台、两个简易沙发和一张窄窄的竹床。虽然从办公室步行5分钟就能到家,但痴迷于发明创造的朱建收经常住在办公室。
平房上粮机、小型动臂式起重机、起重机伸缩臂保险装置……一项项创新型机械先后被朱建收研发出来,并有14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秸秆制炭油气项目是朱建收费时最长、试验最多,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一项研发。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以前对此一无所知,但“任性”的朱建收认准了,非要攻克这个难关,彻底解决秸秆焚烧的难题。
为了这项发明,朱建收不但花光家里的积蓄,还借了一身债。公司近200万元的资金全部被他用在发明上,家里的房子也卖了,一家人连续几个月吃住在车间里。经过近8年的研发和几百次的试验,朱建收终于成功了。
利用炭化技术工艺把秸秆制成秸秆炭粉,然后制成炭球、活性炭、蚊香等产品。同时,还将秸秆炭化时排放的烟雾收集起来提取可燃气体、木焦油和木醋酸。这项技术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是一个利国、利民的产业。项目申请专利后,2014年,朱建收全力以赴推广这项新发明。
“目前,我们已经推广建设10多个秸秆炭化厂房,效益都还不错。”朱建收高兴地说。
用发明创造改变农民的生活,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是朱建收的梦想,也是他不断努力的方向。(记者 卢松)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