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重心下沉” 经费向“人”倾斜——代表委员热议科研管理 机制改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科研投入第二大国。2014年,中国SCI论文数量达到24.5万篇,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的目标,未来几年科研经费肯定还会有大幅度增长。
但是,有两种现状我们不能忽略。一是依据权威机构新近对1700多名中国一线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所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估系统严重依赖单一的评估标准。以SCI论文为例,只关注发表数量,不太重视科研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评估机制过于简单,一味强调文章发表的数量,并完全把文章归功于第一作者,缺乏一个认可多位共同作者贡献的更合理的分配机制。二是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居民中只有6.2%的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针对科学评价体系、科研经费管理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科技界代表委员。作为科研经费的使用者,他们从不同角度谈了自身的体会和建议。
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
多位科技界的代表委员都对记者谈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较大科研院所的不少科研人员都同时具有2个以上科研项目在身。究其原因,是科研项目申请渠道多,不同管理部门同时具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职责,管理部门分散以至于所管项目类型及专业有时会出现相同或者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同程度地分散科研人员的精力。所以,在这一现状下产生的评价体系自然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在评价环节,即项目评价、项目设立等方面,评价专家队伍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评奖,评项目,一屋子坐的都是人,干什么的都有,又不是搞民意测验。”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吴一戎委员此话一出,引得现场多位委员都跟着点头。他希望科技评价中,让那些真正知道你在做什么的同路人,投出专业、中肯的一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保根认为,一些管理部门聘请的项目专家已经担任了多年,如从“973”“863”等国家项目到正进行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不少项目,他们虽然熟悉政策、业务、部门要求,但难免带有倾向性,会出现不能够站在客观立场上公正、公允地评估项目的现象。
有些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明确提到“科技资源垄断独享现象普遍”。如此现象,很可能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和项目总能够“获胜”,而不少希望争取项目的人员却总是“不得要领”,难以争取到项目。而在项目申请以及完成之后的评估评价时,这种“倾向”往往会延续下去,获得项目资金支持的也大多会“顺利”完成。
在项目设立中,近年来的一种倾向有越来越突出的趋势,不少管理部门更愿意着眼于“高大上”领域,对这些项目会倾力支持。但同样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相对较小的项目却争取乏术。大项目更可能集中在一些有经验有名气的研究人员或团队,而更多普通的、年轻的科研人员很难跻身此列,更难有独挑大梁的机会。这种状况也阻碍了科研的发展。
“在注重高端人才的同时,要充分注重普通科研人员的发展,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或条件,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他们的能力发挥出来,这个国家才有希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直言这一问题。其实,包括袁亚湘等更多提出同样希望的代表委员,本人却是被国家认定的“高端”科学家。他们呼吁:“重心一定要下沉,往下走,大家好好干,创造好的科研环境,想办法把现在的年轻人变成国际一流人才,打造基础研究的‘国家队’,打造真正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国家队’!”
改革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同样是代表委员极为关注的。“把科研经费当‘三公’经费管,人走不出去、请不进来,怎么做得好国际科技交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等几位在国际科技界有影响的代表委员,同时对现行科研领域对外交流管理制度提出批评。沈保根进一步分析:由于有要求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参照公务员标准,大批“体制内”科研人才在海外交流方面受到极大限制。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有多种,比如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的领导干部绝大部分是科研骨干,有的在国际组织里担任要职,需要经常出国参加学术活动,而领导干部出国有次数和时间限制,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委员代表们建议:需要管理部门有所甄别和分别管理,尽管这会涉及教育去行政化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建议同类管理问题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管理经验。
关于人员经费管理,全国人大代表邓辉谈到,项目经费应该向“人”倾斜。更多的科技界代表认为,他们所带科研团队中的年轻人往往收入不高,研究经费又很少,以致造成人员流失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俞金尧认为,在科研领域,科研人员是主体,是生产力的代表。科研经费管理的目的在于调节科研生产关系,管理体制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才可以发挥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此,他建议要尊重科研规律,建立符合科研工作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现出对知识、对科研人员及其劳动的尊重。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完善项目预算编制和评估、改进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等。而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的政策,也已经提上日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要在科研领域继续简政放权。对科研管理“任性”的地方,要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据记者了解,更具体的改变和解决办法还包括:出台科技经费相关管理新规,赋予项目(课题)单位在项目预算管理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规定,对于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三项支出在不突破总额的情况下,可以调剂使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