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丨新“上山下乡”记

06.07.2020  07:41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化祎 冯军福

前不久,嵩县三合村庄规划入选自然资源部优秀案例,我省入选的仅有5家。该村规划的主要参与者、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凌犀,是一名北大毕业的研究生、“85后”乡村规划师。

6月28日,记者采访了凌犀,听她讲在三合村“上山下乡”的故事——

三合村位于嵩县黄庄乡北汝河畔,是一个藏在伏牛山褶皱里的偏僻村落。村里人告诉我,这里过去穷得叮当响,一年四季靠天收,“地像山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啥都剩不下。”一代代三合村人穷怕了!

2016年,村里“能人”开始动起了脑筋。返乡创业青年冯亚珂利用这里的生态景观和古村落特色,办起了写生基地,带动一批村民建起了写生客栈、家庭宾馆,穷山村有了新面貌。新烦恼也跟着来了,像民宿、景观、村内道路等等,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写生经济进一步发展。

去年3月,我和几位同事一道,被派到三合村搞乡村规划。可没想到,进村第一天就面临一个挑战——上山。

“我们村面积12.7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山头几十个,32个自然村大多零散分布、交通不便。”冯亚珂说,要把这些自然村跑遍,别说是我这样一个城里姑娘,就是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恐怕也够呛。

不就是上山吗,我心想,作为规划师,这点勇气都没有,怎么知道村里啥样、村民咋想?在冯亚珂带领下,我们一行向山上进发。山路宽约3米,刚好容得下一辆汽车通过。从三合新村由下而上,车子在陡崖峭壁间麻花般扭过来转过去,越往上,路越窄、坡越陡、弯越急,透过车窗往外看,还真有点提心吊胆。正走着,车子突然停了,冯亚珂说,前面在修路,车子过不去,咱们徒步上山吧。山上荆棘密布,很快,我的腿肚上便出现一道道血痕。好不容易又走了十几分钟,总算看到了村屋。

上山,考验的还只是体力,更大的挑战是了解群众、融入村庄,做出管用的规划。

刚到村里时,一些村民嘀咕:“一个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娇滴滴的,懂啥规划?”

为了改变村民的看法,半年来,我们把自然村跑了个遍,挨家挨户访谈,与他们同吃同住。同事开玩笑说,我越来越像个村姑了。上山“看”的同时,我还虚心“听”、用心“想”,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村庄实际、群众心愿结合起来。现场勘探、飞机航拍、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别管是“土办法”还是新手段,能用的都用上了。

慢慢我发现,村里人看我的眼光变了。

“凌老师,游客数量不固定,我这儿没办法及时准备食材,经常被搞得措手不及。您有啥建议?”在村里经营民宿的洛阳老板王赵虎向我倒苦水。我提出在手机上建立一个网络预约平台,帮他解决信息不对等的难题。

“俺村的主街道也是省道,平常来往车辆多,安全隐患大,有啥好办法没?”在我们的规划设计里,村里沿河一带新建了一条150米长的木栈道,作为慢行系统,既方便学生写生,也为农家宾馆提供了室外经营平台。

同时,我也从村里“能人”“乡贤”那里学到不少实用技巧。比如,冯亚珂告诉我,规划要做到村民心坎上,在布局产业项目时,一定要考虑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的合理分布,不能将赚钱的项目都集中在某几个自然村,不然其他村民会有意见。这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就这样,“规划先行”“精准施策”理念在村民心里渐渐扎下了根,三合村变化越来越大。村庄更美了,满眼花墙黛瓦、古街老巷、青山绿水,如同一幅水墨画。产业更强了,村里先后与50多家美术培训机构签约,农家宾馆、精品民宿高峰期日营业额达8万元。村民更富了,“蜂农”张嵩现搬了新房、娶了新娘,日子过得甜蜜蜜;“羊倌”李九春干起了烧烤生意,“两天一只羊,脱贫稳当当”;贫困户张星立当上了“农民模特”,在门前石头上坐两小时就能挣50元……

半年多的“上山下乡”,群众收获了管用的村庄规划,我和同事收获的是历练成长。如今,看着自己一笔一画绘出的美好图景正在三合村逐渐变为现实,心里美滋滋的。

采访手记:

“上山下乡”的过程,也是重新发现村庄并赋予其新生命的过程。采访期间,记者一行看到了三合村独特的山水风貌,对乡村规划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山高沟深、偏远闭塞,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这是三合村贫穷的病根。但同样的自然风貌,在画家眼中,却成了美的素材。

乡村规划最忌千篇一律、盲目跟风。懂规划、懂民情、懂农民,是做好规划的前提。凌犀经历背后的观念之变、工作方式之变,足堪欣慰,值得借鉴。

乡村名片:

三合村是我省著名的手绘小镇。原本土壤贫瘠、山高路远、地广人稀,村域面积12.7平方公里,北汝河穿村而过,全村有416户1427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422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合村通过大力发展写生产业,用画笔画出了脱贫路,贫困发生率由27.2%降至2018年的0.99%,实现整村脱贫。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