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丨东山底下“金黄河”

03.08.2020  08:01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晓波 徐东坡

人们常说,黄河青山。但是,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人说:“俺们有金山金河。”为啥呢?

7月31日一大早,郑州市民和鑫早早起了床,和朋友一起漫步在东山底村的小路上,葱茏的黛眉山就在眼前,山脚下,晨光中的黄河金光闪闪,深呼吸,享受负氧离子带来的满足感。“这里既能唤回老家的记忆,又能看到黄河的另一面。”和鑫觉得不虚此行。

▲美丽的黄河绕东山底村流过,与对面的山西隔河相望。

东山底村就“住”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的脚下,奔腾汹涌的黄河在这里转了道弯,温顺了许多。村子里还有历经百年风雨的传统古村落杨家大院,古老与现代、农耕文化与商业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与东山底村现今“富裕”的旅游资源相比,村子却一度守着山河没饭吃。“贫困人口最多时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没钱、没技术、没门路,村里年轻人要想多挣钱,只有外出打工干苦力。”东山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天份无奈地说。

青山变“金山”是从2014年黛眉山景区运营后开始的。村里的能人在景区培育苗圃、承包工程,景区也拿出利润的1.5%作为林坡资源流转的分红上交村集体,每年分红都在5万元以上。

▲依山而建的小吃一条街。

不过能在景区工程中站稳脚跟的毕竟是少数,如何让更多贴有“老弱病残”标签的贫困户吃上“旅游饭”才是脱贫的关键。

变化从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小吃一条街项目开始,如今30套商铺已全部建成。从空中俯瞰,一排排青砖黛瓦的店铺依山而建,分布着各种小吃店、土特产超市、农家宾馆、写生基地。

贫困户杨小舟夫妻俩身患残疾,没法出去打工。村里规划建设小吃一条街项目后,他第一个报了名,在村里的协调下,县里补贴1万元,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6万元就买到了店铺的产权。

店里主要经营一些土特产品,山上采摘的蒲公英、冬凌草等中药材烘干后,一包能卖好几十元,借着黛眉山旅游这个平台根本不愁卖,现在每月纯利润3000元以上。

据了解,30套店铺目前全部由贫困户经营。守着一个店铺,贫困户也享受到旅游村带来的红利,2018年年底,东山底村实现整村脱贫。

▲在小吃一条街,村民杨晓红的农家旅店已经开业。

山是金山,河也是金河。“看惯了黄河的桀骜不驯,她温柔的一面也是不可多得的风景。”在杨天份印象里,这两年,不断有全国各地的驴友来此拍黄河、画黄河。“村民们盖起了农家乐,好吃好喝招待他们,还给他们讲黄河岸边的故事,他们听得可带劲了,我们还准备定制一条黄河专属旅游线路哩。”

眼下正是“七下八上”的汛期,黄河水面抬高了不少。岸边的山地种不成粮食,桃子、石榴等却果香四溢,东山底村村民何军平的万亩果园挂满了果实,树下养着鸡、孔雀、蜜蜂等,林下经济做得风生水起。

“近年来,村‘两委’也特别注重流域的生态修复,每年春季,发动全村老小到黄河岸边种树,植树也成了俺村的新时尚。”杨天份说,村里正在筹建一座引水站和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汛期时将黄河水引上来,用于灌溉。

▲中国传统古村落东山底村村口。

守着“金山金河”,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悄悄地回来了。80后李超回家盖起了农家宾馆,去年一年收入达10万元。“回家创业,踏实自在。”李超说。

登上黛眉山顶,在夕阳的照耀下,远处的黄河如一条金河,富了村民,聚了“人气”,向人们述说着“金山金河”的故事。

采访手记

绿水青山如何持续转化为生产力?

东山底村依托黛眉山景区的旅游资源,专门为贫困户开发了小吃一条街项目,景区每年还专门拿出十几个公益岗位分配给村里的低收入群体。但东山底村并非只知索取。在景区开发初期,村里不计成本地帮助景区修路架桥,完善基础设施,而且村里的农家宾馆与景区的高端民宿在档次、定位上拉开差距,避免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实现了村庄和景区的共融发展。

对待黄河也是如此。这两年,东山底村借着黄河文化的热度,准备开辟一条黄河观景定制路线,他们从黄河受益的同时,也注重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向游客讲述黄河岸边的故事,做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传播者。

以前的东山底村,靠山靠河没饭吃,现在靠山傍河很幸福。把黄河建成岸绿景美惠民的幸福河,东山底村正在努力做出示范。

▲壮丽的黄河绕东山底村流过,与对面的山西隔河相望。

乡村名片

东山底村位于新安县石井镇西北部,距离县城约75公里,全村307户862人,耕地面积1523亩,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景区大部分区域分布于此,旅游资源丰富。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95人,2018年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27%,实现脱贫摘帽。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