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缘何一再错失经济发展良机
连日来,岛内高层包括马英九、江宜桦,及与经济相关的各部门首长,分别在不同场合表达台湾经济即将面临中韩FTA严重冲击的忧愤之情。他们的忧虑,显然并非基于私利,而是为台湾的整体利益。然而,仅凭“感情喊话”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民意支持,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所作为。
多次浪费良好机遇
台湾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外部市场,尤其是与其一海之隔的日益庞大的大陆市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岛内有识之士便指出,“台湾的经济腹地在大陆”。大陆也长期对台企发展予以格外照顾,并多次出台“惠台”政策,因而引发广大台商一波波的“大陆投资热”。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台湾最高当局却对此进行干扰、破坏。1996年,李登辉推出了所谓“戒急用忍”做政策。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基本延续了李的做法。2006年初,陈更宣布要对两岸经贸进行“积极管理”。正是这些政治干扰,使得台湾经济错失大好发展机遇,日益边缘化,整体竞争力也从亚洲“四小龙”之首逐步掉入“四小龙”之尾。
再次迎来难得机遇
2008年5月,岛内政权再次更替之后,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两岸全面“三通”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空前活跃,2010年岛内经济增长率更达10.47%,创23年新高。后虽受全球经济形势整体下行影响,但因有大陆庞大市场支撑,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支持,台湾经济得以挺过最艰难的阶段。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全面主政之后,大陆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再次为台湾经济提供巨大机遇,特别是在“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理念下,李克强总理于2013年4月再次庄严承诺,在两岸经济合作中照顾台湾民众的利益,在对外开放的时候,先一步对台湾开放或对台湾开放的幅度更大一些。受这一政策利多影响,2013年6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了两岸服贸协议,并着手准备两岸货贸协议等ECFA后续商谈。岛内产、官、学界一度普遍乐观认为,台湾已在大陆市场上赢得先机。
有再失良机之风险
然而,由于民进党一再拖延、阻挠“立法院”的审查活动,其幕后支持操纵的“反服贸太阳花事件”在今年3月上演,最后迫使马英九当局接受“先立法(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再审查(两岸服贸协议)”要求。但是,因“立法”迟迟无法推动,两岸服贸协议的生效也显得遥遥无期,更遑论两岸货贸协议的商签问题。
与此同时,台湾最大竞争对手韩国却没有停止进军大陆市场的脚步。虽然在2010年4月,即两岸商签ECFA前夕,韩国才提出要与中国签FTA(包括服贸、货贸等诸多内容),但中韩FTA在今年底签署已几无悬念。显然,在全面进军中国大陆方面,韩国将“后发先至”。
据台“经济部”估计,如以2013年数据为准,在1563亿美元的对陆出口中,中韩FTA生效后受冲击额达386亿美元,台湾产品可能被韩国产品取代的比例达2%至5.4%,约31.6亿至84.2亿美元,受冲击最大的面板业损失则可达14.5亿至30.1亿美元。
一再流失先机之根源
2008年之前,台湾在大陆逐渐流失竞争优势,理当归咎于执政当局的“台独”分裂意识。但2008年之后,马英九当局推行“开放的两岸政策”为何也无法抓住难得优势,特别是在服贸方面,不能抓住本应较韩国领先一年多的优势呢?
客观讲,作为反对派的民进党,其“台独”理念与“反马反中”心态一直都没有调整,但这当然不能作为马当局推卸责任的理由。关键还在其自身:因宣传不足,基层民众才会听信民进党谣言;因沟通不良,国民党内部才会对党务、政务部门指令有反弹;因立场不稳,整个党才会一遇民进党掣肘便退缩。具体到两岸服贸协议审议,亦是如此。本来一个为台湾争取更大市场更大机会的好协议,最后就在民进党抵制、掣肘行动之下,进退失据,自陷被动。
总之,马当局要想不再对台湾经济机遇的逐渐流失而“心急如焚”,关键还是要从自身多找原因。当然,作为反对党的民进党,也不能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一味采取“焦土抗战”策略。毕竟,台湾经济垮了对民进党也没有好处,在以选举为重的台湾政坛,民众最终会把账算明白,用选票制裁民进党。
(信息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