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名是听得见的乡愁

05.08.2014  18:30

在陕西西安互助路立交桥东北角有一个名叫“紫落澜庭”的新小区,最近因小区的名字引来一场官司。此小区为城中村改造安置小区,原址的村名叫“金花落”,据说已沿用上千年。村民入驻新家后,对现在的“紫落澜庭”名字不满,一纸诉状将辖区城改办和开发商告到法院,要求将名字改回“金花落”。

城市在发展,城镇化进程不简简单单是建筑的更换、相关产业的更替,它也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部历史,承载着城市的积淀、市民的精神。还是那方水土,还是那群世代居住的人,只因城市改造,便要轻易地割舍其历史文脉,这份剥离未免草率、霸道得让人心酸。我们现在常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从唐代留传下来的古村名,包括名字背后的美丽传说以及由村名派生出来的金花路、金花十字、金花饭店等“金花系名称”,无不清晰地讲述着古城西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古村名是听得见的乡愁,是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积攒、蕴藏下来的财富,如果仅仅因为开发商出了钱就易了姓,祖居此处的人们又将如何追寻人文根脉、表达文化自信?“”不是贬义词,更不代表落后,现代化的宜居条件、保有文化内涵的软环境,自然会让住进城改新房中的人们感到幸福、惬意,而不仅仅是取了一个自以为高大上的洋气名。

包括古村名在内的地名财富不应随着土木工程的动工而见弃,我们既不应食古不化一味守旧,也不能不闻不问任由资本涂鸦。应当建立相关机制,在事前针对有历史沿革的古老地名启动评议和审核,提方案,汇共识,庄重定名。草率地给道路、楼盘等取一些与历史脱节的名字,实际上是在一步步割裂当代城市的历史归属,拆解古都的文化支撑体系。对此,该纠偏时应该纠偏,不要因建设审批方案上所谓的既成事实而强拆了文脉与乡愁。

必须将文化纳入城市的顶层设计,增强各级城市管理者的文化意识,用文化规划引领城市的发展。要让农村有城市的软硬设施,让城市有农村的文化、生态气息,从而逐渐模糊城市与农村的边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的这个观点,笔者很是赞同。假设N年后,一位外地游客正坐在无人驾驶的旅游观光车上畅游西安古城,听到了这样的自动语音讲解:“您现在所处的位置为‘金花落’,原是唐代兴庆宫旁的一个建筑群落,为卫士所居而盖。它是古城西安有2000年命名史且沿用至今的地区之一……”您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