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惊艳呈现安卡拉国际音乐节

15.04.2015  19:38
  精彩的演出现场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与演员们亲切握手 安卡拉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Mehemt A.Basman中国驻土大使郁红阳等上台祝贺演出成功 剧场张贴的海报及摆放的宣传册 与土耳其小观众互动 来自中国的古代乐器让土耳其观众大开眼界

4月7日晚8点,应邀参加第32届安卡拉国际音乐节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在土耳其国家教育部音乐厅惊艳亮相,土耳其各界人士及华人代表近800人参加了当晚的演出。

本届安卡拉音乐节共邀请了来自16个国家、超过500名艺术家,陆续在整个4月奉上19场演出。作为本届音乐节唯一受邀参加演出的中国音乐团队——华夏古乐团的演出讯息通过海报及手册形式在当地广为宣传,并被安排在第二个登场,足见组委会对此次演出的高度重视。安卡拉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Mehemt A.Basman、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等更是亲临现场、观看演出。

演奏员们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并结合中原地区出土音乐文物的复制品,为现场观众呈现出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史前骨笛与陶乐器组合演绎的《远古的回响》,描绘出新石器时代先民踏地为节、击鼓而歌、祈求佑护的场面;《商颂·玄鸟》、《诗经·鹿鸣》,再现了商周时期庙堂祭祀、迎宾会饮时的音乐风格;诗词吟唱《周南·关雎》,表现出春秋之际中原地区音乐风格;古琴曲《高山流水》一经奏响,承载着东方音乐哲思与特质的古琴艺术在异国他乡亦觅得知音无数;以复原乐器和唐墓乐俑组合为依据的《瑞鹧鸪》,更演绎了一段中原与西域音乐完美融合的佳话……精心的编排、立体的诠释,久远、美妙的华夏乐音为现场观众“有声”解读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形成脉络,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华夏古乐团为此次音乐节特意编排的土耳其民歌《厄尔嘎兹》甫一唱响,便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厄尔嘎兹,阿那托里亚,巍峨的高山啊”,熟悉的旋律、热情的表演,现场观众有节奏的击掌附和、轻声吟唱,引起了台上台下的共鸣,为上半场的演出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下半场演出以华夏古乐团的情景音乐剧《上元灯月》为主题,演出了《月出》、《斗乐》、《上下楼》、《桃夭》、《戏郎》等曲目。新的乐曲风格、新的舞台呈现,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少年男女在灯月婵娟中一见钟情及彼此相会、暇思、结缡的过程尽情展现,将东方爱情的含蓄与诙谐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在座的每一位观众置身其中、引人遐想。

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上台与演员进行互动、合影。土耳其民众也对各类中国古代乐器充满了好奇,不时与演员交流并尝试弹奏。期间,土耳其民歌《厄尔嘎兹》词作者的女儿也来到台上,对本场演出大加赞赏,更对演奏员们的精彩演出表示了由衷的谢意。

历时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在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与喝彩声中完美谢幕。安卡拉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Mehemt A.Basman、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大使夫人赵玫玫、使馆文化参赞朱自浩等上台与演职人员献花并一一握手、合影,并对本次演出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安卡拉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Mehemt A.Basman盛赞:“本场演出,让我们从陌生到熟识,足以让我们重新发现和定义中国文化,这就是华夏古乐给我的感受!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说:“本次演出是中国文化、音乐艺术在土耳其的一次完美、立体的呈现,各界反响强烈,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在当地持续开展,为‘一路一带’的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华夏古乐团团长李宏表示,丝绸之路是链接欧亚大陆的桥梁,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在土耳其的演出是对古老丝路文化的致敬,更是一份责任与殊荣,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为中土文化的传承、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

土耳其与安卡拉国际音乐节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兰国家,拥有灿烂的文化、迷人的景色和神秘的传说,被誉为“文明的摇篮”,6500年的悠久历史、13个不同文明的历史遗产,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土耳其文化。

土耳其人热爱音乐,全年会举办多场音乐盛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是每年四、五月份举办的“安卡拉国际音乐节”。作为欧洲艺术协会的成员,“安卡拉国际音乐节”从1983年第一届音乐节开始,至今已累计吸引了过万人次的世界级音乐家的莅临,其实力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规模,使得成千上万的听众和越来越多的音乐团体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