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煤城变绿城 ——焦作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侧记
河南焦作,这座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转型,转出了一片新天地。
生态环境破坏之殇,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重重压在焦作人头上。曾几何时,“煤城”焦作享誉国内,焦作煤炭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累计为国家建设贡献3亿吨原煤,一批批和煤有关的企业也在焦作应运而生,资源型产业比重一度超过90%。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矿井关闭,工人失业,经济下滑,生态恶化,“九五”期间焦作市经济年均增速只有3.5%,在河南省倒数第一,还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采煤,欠下了生态环境的“账”。这是焦作曾经的痛。
资源枯竭难以为继,焦作陷入发展的困境。怎么办?转型发展是必然的选择。“黑色”衰了,就转向“绿色”;“地下”枯竭,就转向“地上”。
走绿色、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之路成为焦作的转型方向。
从“黑色印象”转向“绿色主题”,是焦作最亮丽的一“转”。焦作借助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敏捷地将发展的视野由地下转向地上,由煤炭资源开采向旅游资源开发转变,焦作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突破口、联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新路子。如今,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焦作山水成为旅游目的地,已是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一个昔日单一资源型产业之城——煤城由“黑”变“绿”,一个闭塞守旧的矿区变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同时,焦作将城市转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焦作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意见》等30项政策,制定城市科学转型路线图和政策保障体系。
焦作构筑起产业集聚区载体,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市规划建设了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到189平方公里,让企业入住产业集聚区。焦煤集团为煤炭资源开发寻找后备基地,年煤炭产量超千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组合推进龙源电厂、焦作电厂环保迁建、丹河电厂异地扩建等4个重大电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608.4万千瓦。大力发展煤、电、铝联产,逐步由铝原材料的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让资源就地转化增值。目前,焦作已形成年产201万吨氧化铝、56万吨电解铝、45万吨铝材、200万只铝合金轮毂的生产能力,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以盐化工、煤化工、煤盐化工以及综合利用四大产业链为主体,构建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为核心的煤盐联合产业布局,推进氯碱、纯碱、煤化工等产业发展,打造中部煤盐联合化工基地。按照“零件—部件—总成—系统—整车”的发展思路,坚持以零促整,向系统化、模块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整车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随着厦工的引入,焦作结束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达但没有整车的历史。焦作重点培育风电装备、光伏、光电、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开发了风电制动、烫印材料、超硬材料等产品及技术,出现了天创、卓立烫印等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昊华、河南煤化等央企、省企和行业龙头的合作项目纷纷落地焦作。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忘建设中原粮仓。焦作加大粮食核心区建设力度,形成了小麦种子、“四大怀药”等五大特色农业和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铁棍山药已成为特色农业的一张品牌,实现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特色农业的拓展,由高产向高效转变。
近年来该市市委、市政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焦作的现实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努力把焦作打造成为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家园。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绿地工程”,实施北部山区生态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形成“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城市水生态系统,改造建设景观河道150公里,新增水面1.8万亩,新增库容3500万立方米,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如今,焦作人无意间抬头望去,青山秀水扑面而来:河南省焦作市有3个国家AAAAA级景区,投资10多亿元的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太极拳已经传播到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1亿人,“太极故里、山水焦作”成为世界级品牌。
焦作转型,转出了科学发展的经济优势,转成宜居和谐的城乡生活。今天的焦作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正在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焦作市局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