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变成“金疙瘩” 中国企业联动贫困户

20.10.2016  13:33
      位于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秦巴山区的河南洛宁县有98个贫困村、3.5万贫困人口。近年来,一些外地民营农业企业看中了这里的自然、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苹果、红薯等产业,将当地的“土特产”变成了“金疙瘩”,带动了众多贫困户脱贫。

      52岁的王中文是洛宁县上戈镇上坡子村的贫困户,他的妻子无劳动能力,两个孩子全靠他一个人务农养活,家庭困难。2014年底,中国农业产业化企业海升集团来到上戈镇,掀起了一场“苹果种植革命”,王中文也因此逐渐走出贫困。

      在苹果种植基地,一排排水泥桩用多条铁丝连着,离地面20厘米高处安装有滴灌水管,每米一颗苹果树,细细的苹果树枝被用绳子绑在铁丝上,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挂在枝头,长势喜人。

      这种种植方法称为“矮偖密植”,每亩地可种约200棵苹果树,1年即可结果,5年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5至8吨。而当地传统的苹果种植模式每亩约40余棵,3年结果,盛果期亩产约1.5到2吨。

      海升集团流转了当地农民5000亩地建这个示范园,附近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地租,还可以来这里打工。

      王中文的8亩地便流转给了海升集团,地租是每年每亩400斤小麦的价格,今年折合472元每亩。此外他在这里打工,每天工资最高可以拿到120元左右。这样算来,他每年可以获得超过2万元的收入。

      上戈镇党委书记田卫杰说,上戈镇平均海拔835米,非常适宜种苹果,该镇从1986年开始种苹果,现在共有4.2万亩苹果种植面积,使绝大部分的群众脱了贫。目前全镇还有900多户贫困户,现在要通过“第二次苹果种植革命”来让剩下的人脱贫。

      在洛宁县的另一个镇河底镇,一家投资3亿元的大型红薯种植、深加工工厂正在建设中,10月底,一期工程即将投产,主要生产淀粉。

      “经专家检验,这里的土壤淀粉含量比别的地方高3到4个百分点,非常适合种红薯,我们发现了一块‘宝地’。”投资商河南天豫薯业副总经理王青云说。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曾是这个地区的真实写照,红薯为解决这里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缺乏深加工产业的跟进,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天豫薯业的入驻将在未来2-3年内带动该镇种植红薯3万多亩。

      为解决贫困户种红薯的成本和种植问题,该公司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红薯苗、化肥和农药,免费培训先进的种植技术,并设最低保护价同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

      河底镇杨坟村贫困户马计周便和该公司签订了合同,他家的8亩地明年将种红薯,“按照合同,每公斤红薯的最低价格是7毛钱”。

      近年来,洛宁县积极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形成了“金果”、“金叶”、“金牛”、“金鸡”四大产业,仅“金果”产业今年就带动贫困户815户2960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