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校长推荐上大学是必要纠偏
叶祝颐
继3月5日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简章后,昨天,北大清华又公布了其“校长推荐”计划。其中,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改为“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取消了推荐学校限制和推荐名额,扩大了选拔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不变。但选拔方式中也不再提及“中学推荐”。(3月16日《京华时报》)
过去,优秀学子通过校长推荐,能提前拿到北大或清华的“入场券”,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取消了推荐学校限制和推荐名额,意味着考生所在中学不再具有实名推荐权。
应该说,中学对学生素质确实具有发言权,校长也不会轻易败坏学校与自己的声誉。但是,公众对此并不买账。有人认为“校长推荐很可能造假”。还有人担心学校为了升学率,不会把最优秀学生推荐给高校。应该说,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现在,在某些地区与学校,高考加分政策俨然成为权贵的盛宴,高校自主招生丑闻频出。中学推荐上大学的公信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既是对手握推荐、考核大权的中学校长的考验,也是对高考自主制度设计公平合理性的检验。如果相关监管措施不能同步跟进,中学校长推荐权过大,容易造成招生不公。在自主招生屡惹争议的现实语境下,高校不再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是捍卫教育公平、维护广大考生利益的纠偏之举。
2008年汶川灾区校长推荐自己的儿子免试上复旦大学,就是校长推荐被质疑的典型例子。清华大学降分录取天才作家蒋方舟当时也曾受到质疑。尽管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说明:“特别优秀招生人选”,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可以享有更加优惠的录取政策。但是以“分数论英雄”,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录取规则并没有改变。在录取规则相对单一的语境下,大学独立行使自主招生权,降分录取蒋方舟仍然引起了舆论质疑。如果高校继续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凭中学校长的推荐意见录取学生,难免会产生校长滥用推荐权的情况。
取消中学推荐上大学,高校单独组织自主招生就能做到公平公正吗?老实说,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远的不说,人民大学招生处处长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违法招生,受贿千万元的案例摆在那里。以人民大学自主招生为例,本该十分严肃的自主招生环节不是由相关专业专家教授把关,而是由招生处长等高校官员说了算,如此自主招生格局早已给高校自主招生腐败埋下了隐患。自主招生腐败不是蔡荣生与人民大学的专利。人民大学因蔡荣生落马暂缓自主招生,其他高校就能确保公平公正自主招生吗?高校单独组织自主招生,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与完善、透明的招生程序做保障,会不会出现更多的蔡荣生与自主招生腐败?
虽说以“分数论英雄”并非教育的本意,但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是公众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在录取规则相对单一的语境下,高校独立行使自主招生权,以艺术特长等名义破格录取低分考生,是对既有高考招生规则与社会公平的严峻考验。
说到底,民众之所以不信任自主招生,担心的主要还是公平问题。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俨然成了蔡荣生们的提款机与权贵富人的盛宴,自主招生腐败对教育公信与广大考生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自主招生异化为点招名额,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实际上是对百姓子女平等升学权利的践踏,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侵吞,这不仅影响到普罗大众的朴素感情,更是突破了社会公平底线。如果不制定并执行完善的监督机制,高校自主招生还剩下多少含金量与公信力?
招生腐败,“分数不够钱来凑”的教训太多。我们在肯定自主招生积极意义的同时,教育部对遏制自主招生制度变形走样,应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对自主招生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让招生程序在量化、公开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因评价标准模糊、程序不透明,滋生腐败隐患,造成教育不公,显得十分必要。
编辑: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