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现国内最早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今5000多年

28.08.2019  07:02

“北斗九星”遗迹出土的文物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康翔宇张弋文张琮摄影

8月26日,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考古界专家学者齐聚郑州,以“新中国考古70年”为主题,进行为期四天的主题报告、学术研讨等活动,回顾新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8月27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巩义双槐树和荥阳青台两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这两处遗址因曾发现最早的彩色丝绸、最早的雕刻家蚕文物及“北斗九星”天文遗迹而闻名于世。那么,这些发现是否可以揭示郑州就是当今世界丝绸之源?5000多年前的郑州先民是否已具备天象授时和成熟的礼制了呢?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双槐树遗址规模在当时比较大

学术界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当时的中国“周边灿烂中原暗淡”,指的是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中原地区直到3800年前才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有些偏晚了。“中原有着那么良好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是否有超过当时周边的文化遗存呢?”带着学术界广泛的认知,在双槐树遗址,项目领队顾万发找到了令人兴奋的发现。

顾万发告诉记者,第一,2005年文物调查时发现的双槐树遗址面积多达117万平方米,壕内面积能达到40多万平方米,规模是很大的;第二,双槐树遗址的时间节点恰好在5000年前上下,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的聚落布局为三重环壕。“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神圣的数字,尤其在建筑学和文化信仰里,‘三重’这种结构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也是宫城皇城最标准的配备,而这种结构,在5000年前的双槐树遗址我们就能看到。”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双槐树遗址算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居住区,跟三重环壕的结构有很大关系,而且今后很可能会有更重要的发现,足以支持或者解释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程度。“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遗址的规模在当时比较大,或许是个小国。但说到是不是王权聚集区,我觉得下定论尚早,只能是疑似,这也可以作为下一个考古阶段的目标。”赵辉表示,一项考古工作顺利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郑州是最早产生丝绸的地方

荥阳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北岸的岗地上,最早由瑞典学者安特生的助手于1922年发现。193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等学者组织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已近百年,主要为仰韶时期遗存。

在1981年至1988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先后对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两口瓮棺葬中的发现,在一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碳化丝织物,在另一个瓮棺内发现了褐灰色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后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这些织物残片属于桑蚕丝织物,“其中一块就是我们所说的绫罗绸缎中的罗,而且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彩色丝绸制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说,“这些丝绸距今5300至5500年左右。”

而在距离青台遗址不足百公里,且为同时期的双槐树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蚕。顾万发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这枚牙雕蚕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

“这正好与青台遗址出土的彩色丝绸相互印证。双槐树出土的牙雕蚕,其形态与现代家蚕实在是太过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早在5000多年前的郑州,我们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生产技术。”顾万发说。

“再结合我们在附近也是仰韶时期的汪沟遗址最新发现的其他丝绸制品,能够比较确定地说,郑州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早产生丝绸的地方。”

“北斗九星”遗迹蕴含天人地合一观念

“青台遗址还有另一处重要发现,可能要远远大于之前发现的最早丝绸。”顾万发告诉记者,在遗址内有一处约为4000平方米的类似于一个祭祀广场上,发现了9个由陶罐排列成的一处类似于北斗星形状的遗迹,和一个与之呼应的由纯净黄土夯打而成的祭祀圜丘,“圜丘祭祀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但这个遗迹最为奇怪的是,在北斗七星造型的东北和西南两个方位,还有两个陶罐,这就组成了一个北斗九星的造型”。

为求证这个遗迹是否就是北斗九星,2019年6月20日至21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在郑州召开了“青台遗址天文遗迹专家鉴定研讨会”。参会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30多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经过论证后一致认为,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为天文遗迹无疑。

顾万发介绍说,目前已经确定,这个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与冬至的方向吻合,“冬至对于古人的意义重大,一般古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活动。”这就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就已非常精确,并且已经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观念,“并且也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团结、向心、中和的礼制核心早已出现并有确切的科学来源。参照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斗和东方西方星象拟物的考古学发现,我们推测,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的时候已不只是雏形,而应是相对成熟的了。”

【责任编辑:张怡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